旋转正骨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7-06 01:09:49

旋转正骨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旋转正骨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2007年6月~2008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旋转正骨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软组织推拿手法治疗。观察其症状、体征、颈椎生理曲度等变化。结果 提牵旋转正骨法比一般的软组织推拿手法疗效显著,在症状、体征、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上也优于一般的软组织推拿手法(P

[关键词] 旋转正骨法;颈椎病;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681.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6-159-02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方式的变化,电脑、空调广泛使用,人们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及屈颈概率都大幅度增加,造成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不断提前。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旋转正骨法治疗颈椎病是在继承传统中医正骨手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解剖学、生物力学的原理,经过临床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种新的治疗颈椎病的方法[1],笔者对2007年6月~2008年9月我院就诊的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手法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筛选入组60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患者。根据研究目的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男31例,女29例;最小年龄34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49.7岁;病程均在12个月以内。两组均拍摄颈椎X线正、侧、左右双斜位片,有相应的影像学改变。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单一症状量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及治疗标准

1.2.1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制定[2]: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部活动受限。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摄片提示:椎体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入选患者年龄在30~70岁之间、且能坚持治疗、无烟酒等不良嗜好者;无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无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者;未合并结核、肿瘤、骨折等骨骼病变者;未合并肩周炎、肱骨外上骸炎、颈部扭伤、臂丛神经损伤等以上肢痛为主的病变者。

1.2.2疗效标准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规定,本病的疗效判定标准[3]:治愈:颈肩臂痛消失,上肢无麻木;显效:颈肩臂痛及上肢麻木明显减轻;有效:颈肩臂及上肢麻木减轻、改善,但仍有颈酸无力;无效:症状无改善。

1.2.3评分标准颈部疼痛:0分:无疼痛;1分:活动时或处于某一位置时有疼痛;2分:不活动也痛,可忍受;3分:不活动也痛,不能忍受。颈部压痛:0分:无压痛;1分 重压痛;2分:重压痛,活动轻度受限;3分:重压痛且退缩,被动活动受限。上肢麻木:0分:无麻木;1分:偶感麻木,臂丛牵拉试验阳性;2分:明显,能忍受,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分:明显,不能忍受,臂丛牵拉试验阳性。曲度改变:0分:无改变;1分:曲度变小;2分:曲度变直;3分:反张。颈椎功能活动:0分:在正常范围,无症状引出;1分:在正常范围,有症状引出;2分:小于正常范围1/3~2/3;3分:小于正常范围1/3。

1.3治疗手法

治疗组行旋转正骨手法,术者先用揉、捏、滚、按、分筋、理筋等手法放松颈肩及上背部肌肉,尤其对条索状硬结应用较长时间操作,使颈部在旋转活动时无阻力感。患者正坐位,一助手站在患者前面,双手用力按住患者双肩向下固定患者,医者站在患者身后,双手扶住患者头部两侧,轻轻旋转颈椎5~7次后,感到无阻力时,术者一手扶握枕后,另一手以肘部钩托起患者下颌,然后轻轻用力拔伸颈椎,再在拔伸的基础上旋转颈椎,当感到有阻力时,在有控制的情况下突然加大旋转幅度,此时常常可听到多个椎体的“咯噔”声,左右各旋转l~3次。该法在使用时应掌握旋转的幅度不要过大以免损伤颈髓。一定要拔伸旋转,因为颈椎此时是处于一种失稳状态,不容易造成颈髓的损伤。对照组采用一般软组织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患者坐位,医者位于其背后,用滚法、揉法放松颈肩部、上背部及患者上肢的肌肉约6~10min;拿、捏法和指揉颈项部并配合推桥弓、推肩臂部;按揉颈旁夹脊、阿是穴、风池、风府、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髑、曲池、手三里、内外关、合谷等,得气为度。后上提颈椎法:患者仍取坐位,术者一手托患者的下颌,一手托患者的枕部,将患者的头向上提起,维持半分钟。手法完毕后再放松颈项部l~2min。两组治疗均为每周两次,6次一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

1.4统计学处理

各项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单一症状疗效,经t检验,颈部疼痛(t= 1.385)、活动受限(t=1.372)、颈项部压痛(t=1.293)、上肢麻木(t=1.487)、曲度改变(t=1.987)等对比均为P

3讨论

现代生物力学研究发现[4],颈椎生物力学失衡是引起颈椎病的重要原因。正常人的颈椎平衡由两个方面来维持:(1)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静力平衡;(2)外援性稳定:包括肌肉的调控和控制,这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此为动力平衡。静力平衡和动力学平衡处于动态平衡中,如果任何一个平衡遭到破坏,都会引起生物力学失衡最终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手法治疗颈椎病可以解除肌肉痉挛,颈椎病的发病首先是外源性动力失衡,颈部肌肉的病变、骨骼肌张力的异常升高以及肌肉痉挛时,肌肉的形态结构、组织性质、解剖位置和生化等方面并无病理改变,只是功能上出现非协调性的异常收缩。在临床触诊时可以摸到收缩变硬的肌肉或僵硬无弹性的条索状肌腹。处于持续痉挛和紧张状态的颈肌容易使颈椎处于失衡状态,并影响失稳复位后的恢复。故此,施祀提出颈椎病发病“先动后内”的观点。因此,颈椎病的手法治疗首先要解决的是解除颈部肌肉组织的紧张和痉挛。在临床中除准备手法(点、按、揉、捻、滚等法)松解痉挛僵硬的颈肩肌群,快速推扳和旋转也被认为可突然牵拉松解肌肉的高张力,使异常的肌肉张力恢复正常。纠正颈椎关节的位置异常致使椎间孔变小及狭窄扭转位移,刺激压迫神经根,引发神经根受损的症状。旋转手法可调整椎间盘与神经根的位置、调整钩椎关节、恢复正常的颈椎关节解剖序列,从而解除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有利于组织水肿的消退、静脉的回流、神经根周围炎症的减退,达到治疗目的。旋转手法还可降低颈椎间盘的蠕变与应力松弛速率,调整颈椎间盘的粘弹性与应力分布,对颈椎间盘的流变学特性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证实手法可提高颈椎的稳定性。另旋转手法能通过直接或间接调整椎体关节的紊乱,解除肌肉、筋膜痉挛,恢复小关节位置达到骨合缝。颈椎关节紊乱的纠正,改善了颈椎各关节与椎动脉丛、颈交感神经的压迫和刺激,缓解血管和周围软组织的痉挛,故该手法能改善椎动脉的血流[5]。

旋转正骨法和软组织按摩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软组织按摩手法力量小,椎体及椎间关节难于复位,神经、血管受压不能很好解除。旋转复位法,利用力学原理,有效地使失稳的椎体及椎间关节恢复其生理位置;解除血管和神经的卡压,使临床症状很快恢复。

[参考文献]

[1] 施祀. 颈椎病与腰椎病[M]. 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124- 126.

[2] 陆开旭,吴爱红. 小针刀加旋牵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 中医正骨,2005,15(11):7-8.

[3] 姜宏,施祀,玉以进. 颈椎失稳临界值和极限强度的测量[J]. 医用生物学,2006,12(4):224.

[4] Trinao JJ. Studies on the biomedehnaieal effeet of a spinal adjustment[J]. ManlPulative Physiol ther,2007,15(1):71-75.

[5] 朱立因,于杰,高景华. 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撮型颈椎病研究概述[J]. 中医正骨,2005,17(8):69-73.

(收稿日期:2009-07-21)

上一篇:30例首发肺外表现的肺癌分析 下一篇: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