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文帝与云冈石窟

时间:2022-07-05 11:14:36

[摘要]本文根据《魏书》所载史料,从分析北魏献文帝性格特征入手,揭示他佛道并重的立场。再据《鹿苑赋》对云冈献文工程的描述,确定献文工程的具体地点,进一步理解“献兴造石窟寺”的含义。

[关键词]北魏;献文帝;鹿苑赋;云冈石窟

[中图分类号]K87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23-02

献文帝拓跋弘是北魏王朝的一个特殊皇帝。《魏书・显祖纪》载:“兴光元年(454)秋七月,生于阴山之北。太安二年(456)二月,立为皇太子。和平六年[天安元年](466)继皇帝位,皇兴五年(471)禅位。承明元年(476)二十三岁,崩于永安殿,上尊谥曰献文皇帝,庙号显祖,葬云中金陵。”可看出献文政治生涯短暂,在位六年。《魏书》对其一生的记载很简短,只有3300字左右。献文在位期间正值昙曜在武州山工程的尾声阶段,昙曜五窟之后,云冈的造像工程几乎无记。有关献文的信息对认识这时期的石窟造像很有帮助。由于资料稀缺,目前我们只能从魏收的《魏书》和高允的《鹿苑赋》了解有关献文在武州山石窟寺的活动情况。

《魏书・显祖纪》中有两次献文巡幸石窟寺的记录。一是天安二年(467),“秋八月,丁酉,行幸武州山石窟寺。戊申,皇子宏生,大赦,改年”。二是皇兴四年(470),“十有二月甲辰,幸鹿野苑、石窟寺”。天安二年(467)是献文六年皇帝生涯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行幸武州山石窟寺。那天之后的第十一天,皇子宏生,大赦,改年为皇兴。这次行幸事关昙曜五窟,是他自己造窟行愿还是保佑皇子,不得而知。多数人认为此次巡幸是为昙曜五窟落成而来,此说有一定道理。有人认为第7、8窟的形制、风格异于昙曜五窟而混合有多种因素,又与巡幸时间吻合,可能是献文所造。这种看法缺乏根椐,只是注意到形式的变化,而没挖掘到真正的内涵。按文成复法以来造像兴盛情况看,献文仍会继承造像事业,究竟是哪一处有待深入研究。献文幸武州山三年之后幸鹿野苑石窟,这时距他禅位仅一年时间,可认为幸鹿野苑石窟是其竣工巡礼。说明这鹿野苑石窟是他计划好的退位归所。《魏书・释老志》:高祖践位,显祖移御北苑崇光宫,览习玄籍。建鹿野佛图于苑中之西山,去崇光右十里,岩房禅堂,禅僧居其中焉。《南齐书・魏虏传》载:“宏父弘禅位后,皇冠素服,持戒颂经,居石窟寺。”显然献文卸位后,石窟寺成了他的安身之地。

对于献文禅位原因史书记载不一。《魏书・显祖纪》说:“帝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 而《魏书・天象志》却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魏书・显祖纪》又赞他“聪睿机悟,幼而有济民神武之规,仁孝纯至,礼敬师友”。同时我们看到12岁的献文即位之后通过吏治改革施使“魏之牧守始有廉洁著闻者”;赋税制度改革,实行轻徭薄赋政策“诸有杂调,一以与民”;军事上亲督率军“南定徐方,北扫遗虏”。这些内政外交的成绩足以说明他非等闲之辈,而是个有文韬武略的皇帝。但《魏书・释老志》记载了他个人喜好的另一面:“显祖即位,敦信尤深,览诸经论,好老庄。每引诸沙门及能谈玄之士,与论理要。”《魏书・显祖纪》载:“天安元年三月,辛亥,帝幸道坛,亲受符。”可以说显祖既好老庄,又好佛图,是个佛道兼信的皇帝。这是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道之争此消彼长、思想混杂的结果,北魏统治者对这一问题也莫衷一是,献文本人对佛道则兼信。这样可理解献文“遗世之心”并非厌世之心,而是道家无为思想的表现。在皇兴五年八月丙午献文册命太子书中曰:“使朕优游履道,颐神养性,可不善欤?”第二天的诏书中也体现出这种无为养生思想:“朕承洪业,运属太平,淮岱率从,四海清晏。是以希心玄古,志存澹泊。躬览万务,则损颐神之和。”《魏书・高祖纪》云:“帝幼有至性,年四岁,显祖曾患痈,帝亲自吮脓。”高祖孝文4岁时,正是皇兴五年,显祖禅位的时候。可见身体健康问题也是献文信道和退位的客观因素。高允《鹿苑赋》也有表现献文志愿之词:“资圣王之远图,岂循常以明教;希缙云之上升,羡顶生之高蹈。”由此,汤用彤先生说:“帝盖希求鼎湖仙去,故而弃位,其所信并不专在佛教。但因信道而至于禅位,则其对宗教之热情,是又非南朝帝王爱好玄理者所可比也。”①沉沦于佛道的态度是他禅位的原因,而退位之后“国之大事咸以闻”则招来了杀身之祸。正如《魏书》著者评:“早怀厌世之心,终致宫闱之变,将天意哉!”

唐代高僧释道宣《广弘明集》中所收的资料主要是关于佛道之争的,其次是佛教思想史的。《鹿苑赋》不只写鹿野苑石窟,鹿苑是“鹿野苑”之简称,原指释迦牟尼成道的地方。这里鹿苑也指代皇家佛地武州山。《鹿苑赋》明写佛道建设之事,赞颂拓跋族的丰功伟业,暗劝献文要认清形势,避免杀身之祸。云冈研究院张焯院长肯定其中第二段中100字讲述的是营造云冈石窟的情景,并推断这是延兴五年高允随孝文帝游兴云冈后创作的。②根据赋中所描绘的场景和规模看,这个判断是准确的。并且此段后八句讲的仍然是武州山的情况,描述的是5、6窟上部和龙王庙一带。这里进一步推测其讲述云冈石窟的一段中“即灵崖以构宇,疏百寻而直上”③这个地方在哪里,重点推究“若o洹之瞪对,孰道场之途迥”,“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述”④中“o洹”、“道场”、“仙窟”、“重阶”、“禅”、“术”这几个词的含义。以此来理解献文时云冈石窟开窟造像的情况。

从现在痕迹看,云冈石窟曾经构宇较高的地方有好几处,最有可能与山顶建筑联为一处的,恐怕只有5、6、7、8窟前建筑。3窟因为窟内没完工,且建筑形制不明,可以排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天云冈石窟中轴线上,6窟的正上方山体有被削凹进的一块,面阔11米多,外壁有梁孔遗迹,靠近山顶两边岩石对称缺角好似架过横梁。这个遗迹显示当时建筑要比清代留下的现存建筑大得多,而且直接山顶。这个建筑应是高允“即灵崖以构宇”所指。建筑后面是一处平面马蹄形石窟,开口5.4米,圆拱龛,穹隆顶,造像是一佛二菩萨,这就是“仙窟”所指,现编号6-11。窟内造像风化严重,从遗留的蛛丝马迹看,主佛发髻为纵向拉伸水波纹,与第6窟四壁坐佛和立佛发式相同。东边菩萨头戴蕉叶花冠,配长璎珞,右手扪胸,左手持瓶,身材匀称,姿态生动,长裙褶纹细密隆起,异于阶梯衣纹。这种着装与形态在第6窟不见。三尊像不同的风格可反映出6-11造像来自不同派别的施工者,正处在早期和中期造像变革阶段。窟外是平台,东西长约40米,宽约5米,高约20米。台面距山顶10米,宏伟的5、6窟压在台下,可见这个平台是专门开出的,时间在5、6窟开凿之前。台上居高临下、远离尘嚣、安静优雅,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仔细理解,高允《鹿苑赋》中“若o洹之瞪对,孰道场之途迥”,“凿仙窟以居禅,辟重阶以通述”两句骈比的赋词,前句概说外观,后句细说用途,实际说的正是5、6窟平台上这个区域。这里有仙窟(6-11)所在之o洹,有重阶(高台)所在之道场,可以修禅,也可以通术,显然是佛道融合、共存之地。“居禅”指佛家坐禅,“通术”指道家方术。汤用彤先生解释:“重阶通术,有通天台之意,亦可证禅道混杂。”⑤这也符合献文好“老庄”又引“沙门”、既受“符”又立“佛图”的佛道混杂思想。而且这里既“澄清气于高轩”又“辛鞣加谕跏摇薄"蘅梢运5、6窟平台就是献文工程。这个平台还可能延续到7、8窟上方,并在那里建有道观。在后来的开窟工程中,7、8窟平台坍塌,道观建筑随之毁坏,只留下今天还可看到的悬空的梁孔和人工孔洞遗迹。此区域山顶上有一圆丘,远看正在5、6、7、8四窟区域的中间位置,有可能曾经是一个相关建筑物。

金代曹衍《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中记述了武州山的开凿始末及唐、辽、金三朝建设情况。其中有一句话困扰着众多学者:“献文天安元年革兴造石窟寺。然未知有何所据。”依本文结论,《鹿苑赋》所述献文在云冈工程就是5、6、7、8窟上方平台和6-11窟。“革兴造石窟寺”就指此处。“革兴”的含义非石窟内部形制的变化,而是受佛道之争影响形成的“o洹”和“道场”兼具的石窟形式。

[注释]

①⑤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 张焯:《云冈石窟编年史》附录《〈鹿苑赋〉与云冈石窟》,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③④⑥高允:《鹿苑赋》,唐道宣《广弘明集》卷29上,第664~667页。

上一篇:浅谈新世纪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与继续教育 下一篇:新疆拌面:豪迈显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