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下高校国有资产预算管理模式探究

时间:2022-07-05 10:54:43

转型期下高校国有资产预算管理模式探究

【摘要】在转型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被高度关注,高校国有资产预算管理的核心问题其实是各级资产管理部门的集权和分权的问题。在明确高校国有资产预算管理的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物管理与价值管理、保值增值的目标与预算管理的手段相结合三原则基础上,从设置高校“三级”资产管理机构、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内部控制体制、通过财务决算报告、构建资产使用评价问责机制五方面构建高校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制度设计。

【关键词】转型期 高校国有资产 预算管理 资产管理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国有资产是由高校占有、使用,在法律上确认为高校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按存在形式可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和其他资产。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及生活和后勤管理等各项物质基础。一直以来,国内学者对高校国有资产的投资与监管等问题未加以重视。因此,在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条件下,从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预算管理权限和责任的划分、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等基本内容出发,提升高校国有资产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探索国有资产预算管理模式有重要指导作用与实践意义。

二、高校国有资产预算管理的核心问题是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高校向社会公众提供准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在一定的预算管理体制下,各级预算主体执行财政预算职能,为提供公共物品提供财力。从满足公共需要角度看,通过财政支出提供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由于高校提供的教育产品有层次性,高等教育有全国性大学、地方性大学,因此,在安排公共物品特别是地方公共物品的布局时,为了提高效率,要考虑教育产品的特性。地方高校教育存在利益外溢问题,从财政预算上解决利益外溢的有效措施,就是由主受益地区举办、中央给予补助,或中央和地方联合投资。

由于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国有资产从无偿占用转变为有偿使用,并对无偿调拨和购置的国有资产进行全局性的调整整合,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有助于克服资产管理的短期行为,提高资产效益,建立适应高校教育发展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变过去无偿使用、使用效率低以及因管理缺失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等弊端。从实际操作来看,高校各年度的经费开支,除了消耗支出,其余均形成了固定资产,资产预算和经费预算是紧密相联的,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国有资产的管理,可以为预算管理提供准确的信息,促进预算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同时预算管理能有效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优化资产结构。

三、高校国有资产预算管理模式

(一)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从以高校的内部管理的角度看,财务管理针对资金投入效率,体现在资产增加;资产管理追求资产运转效率,资产的减少也即财务资金退出。财务分配规模取决于资产损益多少,不同类型资产的增减变化必然引起财务状况及其结构的增减变化。

(二)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基于高校国有资产实物管理,从其购置、配置、使用和处置各个环节分析,既要考虑资产的功能、性能和安全等因素,又要从价值形态上考虑经济性,以及财务管理工作。在资产使用时,不仅要考虑实物资产运行和维护,又要考虑其价值损耗和磨损。在处置时,实物资产的报废处置需报批材料齐全、手续完备后才能处置,资产价值则按财务制度及时进行财务处理,以反映高校资产的真实状况。

(三)设置相关机构,构建高校“三级”资产管理体制。

高校可通过设置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和实物使用部门,建立这些部门之间的对账制度和协调沟通机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资产清查盘点,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落实资产管理职责,维护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根据管理层级理论,一级资产管理部门为高校预算管理部门;二级资产管理部门为高校内设立的专门资产管理机构,由于高校国有资产的分类管理,各专门资产管理机构在一级管理部门统筹监管下进行资产管理工作;三级资产管理部门为各部处(院系)。其中,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做好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工作,由二级资产管理部门通过项目分解,在审批三级资产管理部门提交的资产管理申请时,需要二级资产管理部门加强监督预算项目资金的配置情况,向一级资产管理部门反馈预算资金配置状况,从而使一级资产管理部门能及时调整预算资金。

(四)完善增量资产有效监控机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预算执行监管。资产管理实质是经费的存量管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资产管理手段的创新,是高校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清产核资、收入管理等内容纳入监控,使资产管理部门获得资产变化的实时数据,为预算调整提供信息支持。

(五)建立内部控制体制,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内部控制体制,强化预算主导功能,确保资产处置收益纳入预算范畴。高校在财务管理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不断加强并完善“收支两条线”管理、成立专门采购职能部门等,这类内部控制体制的不断完善,才能保证高校在资产处置收益得以真正集中,便于预算部门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防止盲目购置资产和避免浪费,提高高校对资金和资产运作控制力,形成资金资产良性循环,也能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更趋向精细化管理。

(六)推进财务绩效改革,构建资产使用评价问责机制。

财务绩效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财政预算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由于长期未建立资产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因此无法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有效性和完整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也无相应手段对国有资产进行优化调整配置和使用,资产管理仅停留在财务管理层面,难以克服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低效和浪费。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应制定资产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将各类资产的运行效果体现在绩效评价报告中,也要将预算单位所有的收入支出纳入预算监管范围,对资产使用情况形成有力的激励或问责机制。

四、结论

高校国有资产主要是通过财政预算资金形成,财政预算资金的安排的规范性与科学性,直接到资产的质量、配置的合理性和使用绩效。因此,预算管理是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运用增量调节资产存量的有效手段,同时,高校应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资产配置与部门职责相对应,发挥预算管理的调控作用,真正实现资产购置规范、配置科学、处置得当。高校将国有资产预算纳入部门预算,用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真正统一,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海委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践和认识 下一篇:酒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