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黄土背朝天“科技农民”勇探索

时间:2022-07-05 05:29:19

脚踏黄土背朝天“科技农民”勇探索

历史像一面明镜,不断照射出那些勇者为造福人类而作出的贡献,同时也记载他们所闯过的荆棘之路。我们有幸在这个时代见证一位在荆棘之路上勇敢的行者――袁隆平,更幸运的是我们能够见证这位行者所走的每一步。这是新时代所创造的条件,也是对行者自身的最好回馈。

“中国发明特等奖”、“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粮食奖”,袁隆平可谓集荣耀于一身。而面对荣誉,这位“农民”学者诚恳万分,他认为杂交稻并非自己一个人的成绩,而是整个科研团队的成就。荣誉对自己是一种鞭策,鞭策自己不断进取。袁隆平用自己的坚持不懈诠释了“袁隆平精神”,当我们回顾他的一点一滴、一时一事时,发现其最好的定义是科学精神――新时代背景下的科学精神。这种精神蕴含了创新、奋斗、协作与操守。今天,我们不仅应当感恩袁隆平,向他过去和现在的科学贡献敬礼,还应该学习他的科学精神,引领中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脚踏实地 走进生活

年过八旬的袁隆平一直强调科研工作者要有科学道德观,尤其是他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是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句话,更是朴实地表达出了这位科学家的“田间科学道德观”。许多初次见袁隆平的人很难把这个干巴瘦小、浑身泥土味儿、老农模样的人和屡获中国最高科学奖的科学院院士、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首席顾问这些身份联系起来。“我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第一个条件是,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说电脑和书本知识很重要,但它们都是基础。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要到田里面种出水稻……”。由此可见,他培养“后来人”的标准和他的“田间科学道德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科学贵在实践,实际需求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动力。实践既向科学家提出了问题,又反过检验了科研工作。袁隆平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他和他的助手们都坚持在田间劳作。在第一线的坚守让他抓住了科学的灵感,也锻造出他战略性的眼光。如今,学农的学生不会下田种地的情况并不罕见。他们缺乏对国家、对社会、对常识的基本了解,只满足于做一些外文翻译和文字堆砌的工作。袁隆平强调吃苦与实践,并不是反对书本知识,而是更注重亲力亲为,更注重吃苦耐劳。他用自己的行动说明:知识分子只有走出书斋,走进生活;走出书本、走进实践;走出自我,走进人民,才能在科学的田野上大有作为。

淡泊名利 耐住寂寞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是2004年度感动中国为袁隆平写的颁奖词。“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四个四字短句整齐排列,一气呵成,将袁隆平淡泊名利的境界表现得酣畅淋漓。

袁隆平投身杂交水稻研究一干就是几十年。他说,自己一是不怕失败。搞研究难免有失败,怕失败就不要搞研究。二是淡泊名利。人活在世上,要高尚一点,不要斤斤计较名利得失、过于计较,不要得不到就不痛快。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直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赢得了众多荣誉。袁隆平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因此,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配当一个科研工作者,也才能当好一个科研工作者。

搞研究做学问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完善思维、不断地与各式各样的思想进行交锋,最后“炼”出学问的真金。从本质上讲,做学问搞研究就得“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执着的精神。袁隆平赢得“杂交水稻之父”的荣誉称号靠的正是这种良好的素质和踏实、专注、纯粹治学的敬业精神。他用毕生的精力和智慧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重大贡献。功成名就之后,他并没有坐享已有的荣誉,而是马不停蹄地投入了超级杂交水稻第三期实验,最终实现亩产900公斤的既定目标。他要求学生坐得住冷板凳,有毅力,忌浮躁。

无私奉献 广纳学徒

袁隆平曾经告别妻子和孩子,毅然奔赴远方进行科研,在海南农场艰苦环境的磨练下,袁隆平更加坚强了,对曾经险些失去生命的经历也仅仅是付之一笑。但正是这样一个坚强的男人,在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潸然泪下,向着北方跪地痛哭。

袁隆平曾在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5校担任导师,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数被他推荐到国外留学,而他指导的第一个博士后则是一名印度学者。有人问,你培养的人才都“飞”走了,心血不是白费了么?袁隆平回答道:“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都窝在我手下,怎么能超过我呢?”对此,曾有人这样评价他:他是中国科学界一个难得的帅才,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用自己的火种点燃了一片火炬。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杂交水稻的人才梯队。

最开始展现袁隆平过人胸襟的是他对待“野败”的态度。“野败”是三系法的突破口,是将这一最新实验材料封闭起来,还是让更多的科研人员一起协作攻关?这个问题换做别人一定会犹豫很久,而袁隆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大家一起分享。在海南基地袁隆平毫无保留地向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报告了“野败”的发现,并且无私地将“野败”提供给大家。白天在田垄间操作,晚上向大家授课。就这样,全国的科研人员被迅速带入了杂交水稻的最前沿,由此培养了一大批像罗孝和那样的杂交水稻专家。罗孝和曾回忆:“袁隆平在科研事业中,没有门户之见,我便是他来自五湖四海的受益者之一。”

不断突破 勇于创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袁隆平有着心忧天下的情怀,对国家、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袁隆平最初开始水稻研究为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吃饱饭。作为一名中国科学家,袁隆平身上最宝贵的是他一直坚守、并且引领他一次又一次走向成功的科学创新精神。这是一种献身科学、矢志不渝的精神。真正的科学家都是视科学为生命的人,都是能在科学中找到无限乐趣的人。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杂交水稻研究,他不断努力突破极限的动力在哪里?他表示,中国要城市化,必然要修高速公路、修机场,这样势必会减少耕地。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要保障粮食安全,惟一的出路还是提高单产。

袁隆平所处的年代,水稻方面的专家有很多,但他们不敢也无法突破前人,最终没有产生什么创新性成果。而袁隆平作为一名中专老师,却对“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金科玉律”提出质疑,根据实践提出了相反的设想,开始了另辟蹊径的研究。当时如果因循守旧、盲从权威,也许他会成为一名很好的中专老师,但永远成不了伟大的科学家,更不用说改善中国的粮食问题。“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科学研究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袁隆平认为这是一名科学家的重要素质。

而袁隆平的奋斗精神在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以后仍然闪耀着光芒。1979年名声大震的袁隆平在面对高产早稻组合“威优49”的一片溢美之词时自揭其短,指出这个品种还存在抗性较差、生育期较长的缺点。之后他又一如既往地投身田间,全身心投入改进得工作中。“三系法”取得成功后,袁隆平敏锐地察觉到未来的杂交水稻发展必须要走向更加稳定和高效的“两系”甚至“一系”,于是他提出了全新的“袁隆平思路”。有好心人说:“作为著名科学家,万一搞砸了,岂不坏了名声?”袁隆平说:“搞科研犹如跳高,跳过了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即使跳不过,也可为后人积累经验,个人的荣辱又算得了什么!”铿锵有力的话语是袁隆平的真实写照,在国家和人民利益面前,个人的荣誉不值一提,这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应恪守的原则。

作为一个心系祖国的学者,袁隆平深刻地理解粮食问题对中国的重要,他毅然投身于解决这个最关键问题的研究中,在枯燥乏味的田垄中一埋头就是几十年。伴随着袁隆平的青春到耄耋,这几十年里中国的粮食问题得到了改善。中国将杂交水稻这一沉甸甸的宝物交给了世界,世界的粮食问题得到了改善。腰背佝偻了,头发花白了,中国农村的水稻却更高大了――这是袁隆平的50年,是一个为了祖国呕心沥血的科学家的50年,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学习的50年,是一个值得铭刻在中国史册上的50年。

上一篇:灾难悲情的文化见证与视觉纪念 廖真武地震题材... 下一篇:张燕:从下岗女工到美容化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