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性别错位缘何出现

时间:2022-07-05 05:21:57

先天原因

生物学研究表明,在胚胎期,人的性腺结构在发育初期倾向于形成女性器官卵巢,心理学家曼内称之为“夏娃原理”。如果缺乏雄性激素,胎儿在母体内就会引起男性大脑女性化,从而造成性别认同的困难。

后天原因

人的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我性别体象的理解,对神经内分泌和排尿等生理活动机制的初步明确,以及通过父母的示范作用、社会的强化作用和语言的影响等得以发展的。很多家长认为,性别认知是件自然不过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顺理成章地完成性别认同,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其实,除了先天原因的影响,一个孩子最终确认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主要是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渗透下缓慢进行的。如果外界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导向,孩子就有可能产生性别角色混淆。

孩子产生性别错位的3种家庭高危区

单亲家庭及其辐射区

单亲家庭里缺乏母亲的温柔细心或是父亲的果断自信,难以给孩子一个完整和谐的成长环境,长时间和同一性别成人生活的孩子比较容易偏离正确的性别角色,而很多家长对这种缺憾的影响却浑然不觉,等发现孩子的性别认同存在问题时,孩子已经偏离正常轨道很远了。

常见的还有由于父母一方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孩子的家庭。

不和睦家庭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成长于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性格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要么叛逆偏激,要么固执怪异。这类孩子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正确完成性别认同,可能会把投射在父母身上的反感,转化为对某种性别的偏差态度。

家长误导家庭

比如,有的家长出于对女孩的偏爱或其他原因,将自己家的男孩“装扮”成女孩模样,(或反之)……长期“异性打扮”,会导致孩子产生性别认同混淆。尤其当孩子成长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征陆续出现时,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困扰。

影响孩子性别错位的其他因素

学校:

在最初的受教育阶段,孩子接触的“施道者”基本上都是女性,幼儿园的“男阿姨”自然是凤毛麟角,甚至在国内大多数城市的中小学校,教师性别生态失衡的问题也日渐凸显。男教师的一些性格和生理特点,是女教师不可替代的。学校男教师少,就如同缺少父爱的“单亲家庭”,容易使孩子的心理、思维出现缺陷。而且多数学校还要求孩子循规蹈矩,把女生的行为视为榜样,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男生。

社会: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为了增加生存的砝码,很多女性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家长目睹升学以及就业等方面的残酷竞争,因此提早给孩子打“预防针”,处处以男孩的标准要求女孩。另一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特别是祖辈全方面的呵护,在这样的环境下,男孩容易养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汉的习气。

上一篇:孩子也应预防禽流感 下一篇:专家观点:性别教育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