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

时间:2022-07-05 04:20:09

苏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

[摘要] 苏北地区跨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以苏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苏北

苏北是江苏省北部地区的简称,近年来苏北地区经济建设取得了瞩目的发展,特别是跨入21世纪以来,苏北地区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就业结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以苏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提出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关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理论分析

1.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两者的关系

产业结构即产业间的关系结构,反映一个国家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关系。产业结构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考察,从数量方面来看,它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如国民经济中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从质量方面看是指各产业间以投入产出为基本内容的关联关系,从中可以考察一定产业结构状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就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及经济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结构状况,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存在牵动作用;反之,就业结构通过劳动生产率变化和劳动者收入结构的变化,影响社会需求结构,最终导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构成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发展,将影响苏北地区整个经济发展状况。

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对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首先做出概括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克拉克,主要研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换规律,得出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入手,对伴随着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化做了深入研究,更全面深入地验证了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在他的著作《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的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比重的上升速度。其他经济学家如钱纳里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

二、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实证分析

1.苏北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1年~2006年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1和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2005短短六年间,苏北的经济总量得到了飞速发展,地区GDP总值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1975.92亿元上升至2005年的3610.76亿元,是2000年的1.8倍;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逐年递增,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升。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从2000年的26.4%下降到了2005年的19.7%,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41.4% 上升到2005年的46.4%,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00年32.2%上升至2005年的33.9%,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已形成了“2-3-1”的格局,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但是按照西蒙.库兹涅茨关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理论,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越大,产业结构水平越高,反之越低。苏北的第三产业还存在比重偏低、发展滞后、层次不高等问题,苏北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影响了苏北经济整体竞争力。

2.苏北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迅速下降,由2000年的56.1%下降为2005年的40.4%,这说明苏北地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现代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的得到提高,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下降,劳动力将逐渐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从表2中还可看出近六年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平稳上升,并且保持上升趋势。劳动力就业结构已呈现了“1-3-2”格局。苏北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3.苏北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六年来苏北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虽然都在不断的提升,但是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已形成了“2-3-1”的格局,而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的是“1-3-2”格局,说明就业结构的变动要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为了分析苏北地区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程度,本文引入了结构偏离度的指标,它的主要含义是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结构偏离度= (GDP的产业构成百分比/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l,由定义可看出,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越平衡,结构偏离度为正,表明三次产业中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反之亦然。当结构偏离度为零时,两者结构处于均衡状态。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1年~2006年数据计算得出

可以看出, 苏北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 并且呈负值,2000年~2005年一直在-0.54间徘徊,说明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要大于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其原因是苏北地区由于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较低,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富余的劳动力需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虽然为正值但是数值很大,这是由于随着苏北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减少,另一方面苏北地区许多工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企业不断减员增效,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大幅减少,从表3还可以看出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呈不断降低的趋势,趋向合理化,第二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来说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最小,而且一直保持着下降趋势,到2005年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0.01,趋于合理,说明苏北地区第三产业在实现增加值增长的同时,就业也有了较大增长,第三产业仍然有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和空间。

三、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及其相关性的分析,我们认为必须要纠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差,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使之与产业结构的演进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与就业同步增长。

1.优化苏北产业结构促进就业结构的提升

前文已提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就业结构状况,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存在牵动作用,而优化苏北产业结构其实质就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必将有效的促进苏北就业结构的提升。

苏北地区与苏南和苏中地区相比,苏北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匮乏、工业基础薄弱,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因此在第一产业方面,把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以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代替传统的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集聚组织资源、技术力量和发展资金,实施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将第一产业的剩余人口转移到工业、建筑业和商业等非农业领域,促进就业结构的合理化。

第二产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仍然是苏北地区现阶段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是决定人均收入提高和就业结构的关键产业,第三产业是围绕制造业的发展建立起来的,没有第二产业的物质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将缺乏后劲,因此必须加大发展力度。现阶段根据苏北地区的实际情况,优化提升工业内部结构,苏北地区应确定以食品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建材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工业为主导业的产业结构系列,在确定了工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必须大力培育苏北主导产业集群,提高工业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第二产业吸纳第一产业转移来的劳动力的潜力。

从表2可以看出,近六年来苏北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虽然都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偏低,因此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从苏北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在搞好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和仓储业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的同时,重点发展现代旅游业、现代物流业。 此外苏北要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城市化水平越高,集聚的企业越多,城市基础设施越是完善,使用效率越高,越能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越能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

2.提高劳动力素质,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1)加快发展教育和就业培训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随着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对新一代从业人员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表3看出苏北第一产业存在着大量的剩余人员将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存在着大量失业人员和未就业人员,他们中的很多人将会因为缺乏应有的劳动技能难以实现转移,从而使就业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要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和就业培训训,提高劳动者包括技能素质、文化基础,道德素质、法纪素质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加就业机会,促进苏北经济的发展。

(2)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在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需要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健全的就业机制。因此,江苏应该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快建设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促进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整合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资源,促进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当然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要研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积极研究世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借鉴成功经验,结合苏北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过程中,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志新:面向新世纪的江苏经济发展新对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西蒙.库基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江苏统计年鉴―(2001-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6

[4]廖新平:江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5]张书凤:江苏“十一五”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供需预测研究[J].江苏商论, 2007,(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WTO框架下沿海开放城市发展战略的新思考 下一篇:欠发达地区“本地再现式”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