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差异对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时间:2022-07-05 12:07:23

个体差异对高职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价值认识多元化,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收到的外在影响因素越来越多,而其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价值主体的影响因素尤为突出,高职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问题,也是我们在考虑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价值观 高职院校 道德

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以来,学校的学生规模急剧扩大,这些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信仰和价值取向,同时,由于专业和年级的不同,他们的价值观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针对这样的情况,对于高职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问题,也是我们在考虑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职生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缺失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今的大学校园里,部分大学生对于集体利益的认可往往是体现在口头上的,并未真正落实在他们的实际行动当中。在遇到别人侵害到自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强调应当考虑集体利益,考虑如何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而在个人的利益上,个人权利意识日渐彰显,强调保护个人合理的自我利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今大学生务实的特点,他们在强调集体利益的时候也在强调彰显个人权益,认为付出就应该要考虑有回报,他们想在义利之间找到平衡点。

2014年开始,为了贯彻中央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号召,全国各个高校陆续开通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尔雅”网络学习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相对于70后、80后而言,目前学院学生群体以90后为主,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相对来说会更低一些。大家一致认为90后追求物质享受、缺乏责任感、大局观差、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吃苦,这已经成为他们成人成才的桎梏。在这里,我觉得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去进行准确的人生定位,确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要更多的考虑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与社会、企业需求一致。例如,结合高职院校很多学生都是来自农村,不善言谈的特点,学生管理部门应该专门就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实施了一些举措,利用每次班会的时间,让学生给学校和系部的管理提意见,给学生表达自我主张的C会;利用学院的“两课”教学,每次课前拿出五到十分钟让学生介绍自己、自己的家乡或是开展一些时事述评。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然后通过具体的手段来弥补自己的这些不足之处,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契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人生目标。

第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在正确价值观树立的过程中保驾护航。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人类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不管我们是在求学阶段,还是我们已经参加工作进入社会,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是我们取得成功的一项重要保证。随着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升,高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应该不断提升,成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研室,配备专门的师资力量,用于辅导和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高校在招聘辅导员和辅导员培训过程中应该要求专门的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或是要求辅导员取得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证书。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专业人士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正确的对待在此过程中问题,寻找到妥善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树立起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高职学生价值观的研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一个复杂的课题,仅仅期望通过一次研究就了解高职生价值观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是不现实的,关于高职生价值观的研究任重而道远。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一件大事情。如何引导大学生在核心价值体系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样关系到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价值观正在形成完善的特殊群体而言,他们是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最重要的力量。对于在大学生中占有很高比重的高职学生价值观的研究,不仅是关系到高职学生自身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它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如何育人的一项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J].中国社会科学,1982,(2).

[2]王丽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Halom H Schwartz.人类价值观的结构和内容普遍性[J].林钟敏.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8,(3).

[4]刘峥,汤小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上一篇:浅论案件的定性问题 下一篇:大数据在网络个人信贷信用评估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