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怎么办”

时间:2022-07-05 11:55:14

省属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怎么办”

摘要:文章以一所省属地方院校为例,讨论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主要观点有两个:一是省属地方性质的英语专业,要在《大纲》的指导下,结合本院校、本区域实际,进行认真定位、科学规划、精心打造,从而追求卓越;二是省属高校的英语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和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走“专业化”方向。

关键词:省属高校 英语专业 复合型人才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42

1 引言

2013年我国重点城市如北京等出台“高考降低英语分值”的改革“新政”,社会各界意见不一。回顾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英语教育历程,也始终处于“专业型”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纠结之中。我们套用徐烈炯(2004)思路,试图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英语专业是主语时,讨论省属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怎么办的问题?

第二,英语专业是提到句首话题位置上的宾语,讨论怎么办省属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

2 提出问题

笔者近期就2010年某省属高校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情况调查,得到如下数据:该专业方向毕业生共50人,实际得到数据为47,其中3人(占6%)始终未能联系上。本科毕业后就业35人(占70%);读研12人(占24%)。不管是就业还是深造,与英语有关的27人(占54%)(见表1、表2):

表一:某省属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去向统计

[类别\&毕业后就业\&毕业后读研\&毕业无联系\&\&英语相关职业\&非英语相关职业\&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人数(5)\&20\&15\&7\&5\&3\&百分比(100%)\&40%\&30%\&14%\&10%\&6%\&]

表二:某省属高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与英语相关职业统计

[单位\&人数\&百分比\&外贸销售\&11\&55%\&英语培训\&2\&10%\&翻译公司\&2\&10%\&教师\&5\&25%\&]

以上数据表示:第一,英专毕业生从事与英语相关职业的只占一半。即从就业去向来看,几乎一半的本科英专毕业生改行就业。第二,即使是从事与英语相关的职业,外贸销售的占一半。即在未改行的毕业生中,完全从事英语职业,比如教书、翻译等,也只占一半,另一半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外贸工作,英语只是工具性的,辅的,其他技能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占更多更重要地位。我们认为,根据英专毕业生就业去向可反思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办学需要怎样考虑社会需要问题、社会需要如何影响学校发展。

3 分析问题

在看该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该高校的前身是一所省立师范分校,具有近80年的办学历史。进入新世纪后,该校也新增设了英语语言文学和商务英语专业。

从整体上看,这种改革是我国英语教育时展的产物。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育也从“”导致的停滞中开始复苏。1983年上海外国语学院开始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试验,在英语专业下设置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新闻两个专业(胡孟浩1985)。此后,其它一些外语院校和综合大学也开始陆续进行试验(胡文仲1986,秦秀白,吴古华1999等)。2000年开始实施的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正式确立了英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该校也大致在这一时期增设后两个专业方向。

但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应考虑“天时、地利和人合”。先看商务英语专业方向。该校地处我国中西部山区,有着丰蕴的民族文化和物质特产,但外贸或外企缺乏,甚至连外国人都未见几个,这属于“地利”因素不足。其次,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方向。语言学和文学是具有本质性差别的。近年来终于有学者与会、著文质疑这一传统的学科门类。突出表现在2009年11月,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修订学位授予和人才培育学科目录的通知”,以及高等学校学科目录(人文学科)调整方案工作组的建议,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语言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与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国内49所高等学校的负责人和代表们对调整语言学学科体系有了新的看法。那么在省属高校开设这类专业方向,如果未有语言学或文学侧重;而是想鱼和熊掌兼顾的话,显然是力不从心的。这属于“天时”因素不足。最后看传统专业方向――英语教育。作为身负为该区域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角度出发,结合当代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教育专业化(朱旭东,2001),加上当前中高考改革先从英语做起的实际情况和还原英语工具性的本质特点,传统专业方向已然不能继续使用传统方法了。这属于“人合”因素。

4 解决问题――省属地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出路

4.1 传统英语教育专业的发展

首先是所谓的传统优势专业方向――英语教育方向。虽然培养目标中有“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具备从事英语教学和研究的能力”的要求,但实际采取的却是“英语专业知识+教师教育技能”的模式。这种模式最多算得上是一种职业训练。诚然,世界教师教育趋势中的教师教育专业化主要包括教学专业化与教师培养和培训专业化。专业学习的必要条件是大学本科四年的人文和科学知识学习,之后再进入到教师教育专业学习教学的系统知识,毕业时授予的是教学专业的硕士学位,颁发专业教学的资格证书,就如同西方国家医学专业的学生一样,都必须先获得某个专业的学士学位。徐烈炯(2004)也提出“职业训练与学术培养分流,教学型的系与研究型的系分流”。但这显然与《大纲》培养目标要求不一致。换句话说,教学型的系也应该有相应的研究能力,只是和研究型的系所需要的研究能力侧重点不同而已。

季羡林(1999)曾说过,“有些教外语的教员,外语水平是极能令人满意的,但是,除此之外,却不知道他们是什么家。这样的人,在德国只能终身是外语教员,与副教授和教授无缘”。刘龙根、伍思静(2011)大胆指出很多外语专业毕业的高校外语教师往往觉得上课容易、做研究难。“英语专业知识+教师教育技能”模式最多算得上是一种职业训练。诚然,受训者是能上岗从业了,但问题多多。因为,这种模式首先体现在难找到可以开展研究的合适的题目,因为他们少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观点;其次在于即使有了可供研究的题目,也难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他们不知道通过怎样的逻辑方法进行论证。结果导致不少高校外语教师的科研能力欠缺,科研成果匮乏,在职称和职级上跟同校其他专业的老师相距甚远。其实我们认为在新科技极大丰富的新世纪,不仅是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职业技能也要求很高。且不说需要有准确适度运用新技术新科技的能力,还要有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以及能反思教学效果的能力。所以,无论是中小学的还是高校的英语教师都需要有学术科研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有这项职业技能。

其实,本科院校和职业学校的本质差别,教师教育专业和传统师范专业的不同,都要求该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语言学方面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应该是该专业方向必备的基础知识,应当融入到教学法、心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各个环节。教育学、测试学等也是教师教育专业所不可或缺的课程设置。更重要的是,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为早日实现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选择教师培养的知识范式、能力范式、情感范式、“建构论”范式、“批判论”范式还是“反思论范式”,为院校自身和学生的近期发展和长远发展作好准备。

4.2 语言学、文学方向的分流

近年来不少学者来讨论语言学是否和怎样成为一级学科的问题。如杨亦鸣、徐杰(2010)用“离婚”比喻概括了现今学者们的观点。一种是反对离婚,即不主张语言学从文学这个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理由是文学离不开语言学;另一种是坚决主张离婚,即主张语言学应该从文学中分离:或“自己过”,即“汉语言学”独立成为一个与“中国文学”并列的一级学科;或“离婚后再嫁”,即汉语言学、外语语言学、民族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以及心理语言学等合并而成为一个语言学以及学科。不管争论谁胜谁负,说明了一个问题:传统的语言学隶属于文学是一个历史的错误。因为文学属于艺术,强调“跟着感觉走”;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的语言学属于科学,讨论的是规则、逻辑推理、事实和验证等。

学者们的论证需要得到具体的实施。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师们应该是深感语言学课程和文学课程的具体差异。简单来说,讲授语言学理论的教师们是很难轻易地顶替讲授文学理论的教师们,假如有位文学理论教师突然有事请假的话。地方省属高校要结合师资实际,确立语言学、英美文学、英语国家研究作为本校的精品或主打。例如四川大学外语学院以文学为本、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以语言学文本。如果地方省属高校无法象国际国内知名高校那样,将每一个专业方向都打造成精品的话,从一个角度或一个方向开始打造也不失为本校长远发展的计划和目标。这样也体现了五指各有所长的基本思想。

4.3 摒弃商务英语,办“特色”英语

所谓“复合”,何其莘(1999)认为是学科间的复合、交融和渗透;秦秀白、吴古华(1999)认为主要应体现在知识结构上的复合。复合型人才教育是多学科教育的复合。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教育是以英语为载体,以其它学科知识为内容的教育和学习。《大纲》要求复合型英语人才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人才。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考虑的是本院校的实际,包括师资力量、所处区域、地方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办出具有本院校特色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不能一窝蜂地与商务、外贸等专业“复合”。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是鄂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院校,肩负着该区域教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等使命,英语与教育专业结合是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第一类型。如何在师范教育或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教师教育专业方向的纵深发展,不仅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还培养其他专业的双语教师、高等院校的专业化教师等等,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其次,结合地方旅游资源、风土人情培养翻译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的第二类型。这里至少包括两种次类型:一是英语与旅游专业“复合”。随着该区域交通状况的改善、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就显得尤为突出。旅游英语是典型的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为地方旅游也提供外语专业和旅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另一种英语与民族研究专业“复合”。鄂西南地区生活着土家族和苗族两种少数民族,该区域有着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土特产资源。如何向外界宣传本地区本区域,让外界了解本地区本区域,这类复合型人才不仅应该是时势所需的,而且还是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的有用素材。当然英语、旅游和民族研究也可三项“复合”,原因在于旅游英语人才不仅要有导游景点讲解技巧,也要能介绍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同样旅游资源也是当地民族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 结论

总之,新《大纲》强调“从根本上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种被载体结合,才能形成专业”。在新世纪、新科技、新信息的时代,在“211”和“985”的刺激下,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时,要研究选择好合适的“被载体”,不能跟风办学;要定位准确,树立办学的“品牌”意识,进行科学规划、精心打造、追求卓越。

致谢:感谢为笔者提供毕业生去向数据的老师和同学们。疏漏之处,由本人承担。

参考文献:

[1]何其莘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9.

[2]胡孟浩.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新型外语人才[J].外国语,1985,(1):22-27.

[3]胡文仲.谈谈外语教育的专业倾向[N].光明日报,1986-5-21.

[4]秦秀白,吴古华.发挥理工院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理工院校英语怎么办模式综述[J].外语届,1999,(4):10-15.

[5]季羡林.对于当前学风的一些看法[A].张后尘.外语名家论要[C].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

[6]刘龙根,伍思静.难以释怀的“徐烈炯之问”――关于外语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1,(6):19-24.

[7]徐烈炯.外文系怎么办?[J].外国语,2004,(1):52-56.

[8]杨亦鸣,徐杰.语言学一级学科设置与建设笔谈――语言学应该调整为一级学科[J].语言科学,2010,(1):1-9.

作者简介:易红(1975-),女,湖北恩施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湖北恩施 445000

上一篇: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下一篇:探究中感悟 交流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