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眼看着的巨变

时间:2022-07-05 09:09:06

光阴如梭,时移势易。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祖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的声望正与日俱增。如今,站在2008年的这个时间点上,我们前所未有地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与世界分享了我们的奥运激情与改革成就。

作为这一切非凡成就的见证者,我格外喜悦和自豪。最近,读到了《我们的生活记忆――半世纪百姓生活图志》,选读着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一部分照片,我不禁拍案惊喜:这不是眼看着眼看着的巨变吗?

是的,小小照片生动具体,震撼人心!一幅幅、一组组记录下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变革,记录了中国人的时代风貌。

我曾看到过反映50年代人们吃饭问题的一组照片。如“南京燕子矶公社食堂年夜饭”和“大锅饭”以及“1958年春节北京宣武区留学路副食店”,还有“南京市民春节前凭肉票排队买肉”“南京市民凭票买大白菜”等等,这些照片是真实历史的写照。照片上有的人虽是笑眯眯地打饭、买副食品,但内心是为吃忧虑的。

那个时候的我是7岁多,那段“吃”的生活也刻骨铭心。我居住的洛阳小街,也曾办了一段短暂的“大食堂”,但很快就停办了。由于食品紧缺,我曾多少次到小街上的副食店排队,凭票买肉、买糖、买粉条、买火柴。到了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紧缺,副食品更紧缺,人们买什么都得排长队。油、肉、糖、花生是奢侈品,只有年节才给每人几两。有一年春节前,为买到自己家的副食品,我头天夜里12点就拿着供应本,去小街排队了,到那儿一看,嗨!上百人的队早已排起来了。天蒙蒙亮时,飘起小雪花,渐渐地雪片飞舞。我们排队买食品的大人、小孩冻了一夜,在雪地里跺着脚活动着。等到副食店开门,大家都快成雪人了。

我记着那个时候,人们在困难的日子里并不沮丧。曾是九朝古都的洛阳的市民,是以坚忍的精神,默默熬过饥荒的。听大人们说,新社会了,咋着也是过了安生日子,比日本鬼子来时人们跑反躲乱,比黄河花园口炸开后一片人们四处逃荒要饭强。大人们也盼着:嗨,啥时候咱能吃喝不缺就好了

《副食店》等那组照片,还使我想到了月饼的故事。想到我的妈妈。记得是1963年,妈妈在洛阳小街的副食店买了10块月饼,装在篮子里,挂在高高的墙上。这是准备等中秋节大姐从郑州回家团聚时吃的。那时生活依然比较困难,我们吃不上好吃的东西,心里特别馋。忍不住时,我就会在床上加个小板凳,偷偷地抠月饼吃。每回抠一点点,抠多了,月饼就不成样子了,终于被妈妈发现了。妈妈问:小祥,你吃月饼了?我说:没……没有啊……妈妈忧虑地说:坏了!会不会是老鼠啃的?可是老鼠咋恁能呀?咋能跳到篮子里?我附和说:老鼠本来就可能了……妈妈说:老鼠啃了,就不能再吃了,得扔了。我赶紧说:别扔,别扔,还能吃……妈妈笑了,轻轻拍了一下我的头说:你就是老鼠吧!我就知道是你偷吃的。她爱怜地看着我说:不是妈不给你吃,月饼太少,咱吃了,恁大姐一家回来过中秋吃啥……

端详着《副食店》这组老照片,想到过去那些日子,我的眼睛潮湿了。几十年一晃而过,弹指一挥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生活眼看着眼看着在发生巨变,像梦一般。副食店现在多如牛毛,公办的副食店办得很好,一大批民办副食店色彩纷呈。最可爱的是大中小超市,覆盖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城市,吃的东西应有尽有,不用愁了。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能做到老百姓吃的不愁了,得费多大劲!党中央为了鼓励农民种粮,生产副食品,出台了许多惠民政策,连税都不交了,这是历朝历代做不到的呀!

拍摄于1956年的一幅照片是《警察叔叔带小孩子过马路》。这幅照片,从用光上看似是早晨,幼儿园的阿姨一大早带孩子们到哪里去玩(过去幼儿园经常把孩子带上大街到公园、河边等室外活动,现在孩子金贵了,这些户外活动相对减少了许多),过马路时,一名人民警察牵着前面小朋友的手,领着队伍走。两个阿姨在队伍中、队伍后呵护着孩子们。

在我的儿时记忆中,这样的场景是常见的,人民警察爱人民更爱儿童!我起小儿是在河南农村长大的,5岁多到城市生活,曾在开封、武汉、郑州、洛阳生活过。我刚从农村到城市生活时,显得很笨,不会过马路,有时该过不敢过,有时不该过却乱跑,多次被警察叔叔保护,有时叔叔还扯着我的手过马路。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当年小孩子的我也已五十有七,人民警察还管孩子过马路吗?我看见拍摄于2006年的一幅《警察和小朋友》,心里一震。从用光看,似乎也是一个早晨,在高楼林立的闹市街头,一名警察正拦住数辆大轿车,一队小天鹅般的天真儿童,排成一字队形,平安地穿过大马路。1956年、2006年两幅相同题材的照片,相隔整整50年!仔细端详、认真感悟,心中泛起感动的涟漪!

这两幅照片有什么意思呢?第一,看到变化――1956年的大街是清静的,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也没有太多的汽车。但2006年的大街却是喧闹的,摩天大楼矗立在街头,摄影师无法不把这些大厦当背景,2006年的汽车也是太多的,照片上正值上班高峰吧,公交车、班车各种车逼近街口暂停线。两幅照片,两个时代的写照。第二,我看到不变――人民警察爱人民更爱儿童的真情没变。警察作为机构,是国家上层建筑的重要组织部分。警察作为个人,是公民的公务员。全心全意为国家安全尽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警察的天职。50年天变、地变,街变、村变,我们的警察爱人民爱儿童的热心不变,职责不变,这让我们欣慰、感动!

再想想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人民警察的突出表现,更使我们震撼和感动!许多警察为救灾付出心血和汗水,有的牺牲了生命,警察妈妈强忍儿女遇难的悲痛,用心照顾受灾的儿童,甚至用自己的奶水喂养受灾的婴儿,他们和人民子弟兵一样,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雄壮举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他们崇高的品德和无私无畏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两幅警察护儿童过马路的照片,让我眼看着眼看着巨变、眼看着眼看着不变,引起我深深的思考,我说,这真是两幅好照片!

好看的照片不难看,但难读。看照片说照片如看图说话,小孩子也会,但是读照片,就得靠文化积淀,靠阅历,靠经验。比如,几幅反映北京交通的摄影作品,乍看,一目了然,细读,学问可大了去了。

《上班时的交通》这幅照片是周晓辉1988年10月的作品,上班时的自行车队伍挤满了马路。这情景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中国各大城市司空见惯。“骑车族”与坐公交上班的人们“比翼齐飞”。16年之后的2004年,有一幅照片与《上班时的交通》媲美了,这就是题为《北京的交通》的照片。画面上,马路左侧的小汽车排得严严实实,而马路右侧,骑自行车的却形单影只,格外突出。中国画构图时特别讲究的一个技巧是“密不透风,疏能跑马”。摄影作者恐怕深谙此理,这幅照片明暗对比强烈,疏密反差极大,产生了很好的审美情趣。我们把这幅照片与1988年的《上班时的交通》对照,马上会想到现代都市社会变化的标志之一,就是自行车族人数减少了,而开车族增多了。

就我个人而言,我读了这两幅照片的自然感受是:我怀念自行车,我向往汽车。不是吗?1980年刚从部队转业时,我表姐翼珍托关系才从京西门头沟区供销社,帮我买了一辆男飞鸽。我好喜欢它。骑着它从南城的永外天津庄水产学校,到东四礼士胡同的财贸管理干部学院上大专。骑着它到海淀区的万泉庄渔场和巴沟渔场下基层。

1985年4月结婚那天,我也是骑着这辆自行车去甘家口黄瓜园迎亲的。见过岳父、岳母之后,就带着我妻子骑自行车回马家堡自己的家。路上我们在日杂商店买了不少日用品,我还买了一把长长的拖把,顺着系在自行车上。走上长安街时,眼前豁然一亮,只见街道两旁插满中外国旗,长安街大街上,也扯拉着无数的彩旗。后来这辆自行车丢了,我十分惋惜,十分怀念。后来我们又丢了五六辆自行车,丢一辆可惜一辆,直到有人劝我说“不丢自行车,不是北京人”,我心里才平衡些。但对曾为我服务过的自行车,依然充满怀念和感激之情。它让中年的我在京城四处方便地转悠,“游亦学也”,懂得许多知识;它使我在骑车运动中,身体得到了锻炼。

我向往汽车,十多年前看见我的战友――中央党校的教授张峰有了自家汽车奥拓,挺羡慕的,但又觉得自己家不可能买汽车。日子一眨眼就是十年,工资改革了,家里收入也多些了。2005年,当医生的妻子正好50岁那年,家里买了辆凯悦两厢小轿车,她从此成了开车族。我们家不再是骑车族了。

现在北京大约有300余万辆机动车,其中私家车占80%,这真是不得了的数字。若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若不是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择业、创业,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有了钱,有了车,有了房?真是眼看着眼看着的巨变,不是自行车变成了汽车,而是越来越多的人把自行车换成了汽车。因为能源,因为环保,因为关心市民健康,北京市政府号召大家多骑自行车,我觉得应该积极响应。

拍摄于2005年的照片《北京的四环路》是值得细读的作品。宽阔的四环大道上,双向对开着十多辆汽车,显得壮观,显得气势恢宏。我从2002年初起,上下班一直在四环路上来回。我曾工作过的北京社会科学院,就坐落在北四环健翔桥东北角。北京四环路极大地缓解了北京的交通压力,北京四环又以它特有的路址,成为对北京奥运会贡献颇多的一个名环――北京奥林匹克国家体育场即“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即“水立方”就紧挨着四环路。几年建设过程,运送“鸟巢”“水立方”建筑材料的车辆,是经过四环的健翔桥、安华桥到达建设工地的。如果说北京为筹办奥运承担着巨大“压力”的话,那么北京四环可是承受“压力”最多的路啊!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北京四环路也承担了重任――保障奥运会开、闭幕式及迎接世界宾客的道路畅通!随着北京奥运会成为一段辉煌的历史,当各国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参观奥运场馆的时候,北京四环依然承担着重任。因为北京四环,方便了北京奥运,也因为北京奥运,使天下人一遍遍记住“北京四环”。北京四环必将成为世界一条名路,一个名“环”,北京四环路是荣光的路,是与北京奥运会的名称紧紧相连的响亮名字。

细读《北京的四环路》,从北京道路交通的巨大变化,我能读出许多欣慰!我是1980年从部队转业到北京工作的。我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北京改革开放28年的风雨历程。我能清楚地记得北京市政府为改变城市道路交通所付出的努力。

1981年,我调到永外角门以南的天津庄水产学校工作。天津庄离天安门并不远,但是交通却十分不方便。公交车只有从虎坊路开往三营门的343路,当时属于郊区车了。343必经一个叫“四路通”的地方,这个地方道路狭窄,还必经京广铁路的道口。有多少次,343公交车被卡在铁路道口的这边或那边。我记得夏季里酷暑炙人,公交车里人挤人,如同小火炉挨着小火炉。有时,整个车厢里的人都在默默忍受着等待。有时,车里会有被挤得受不了的小孩子的哇哇大哭声。还有时,会听到有人操着外地口音喊:同志,同志,能不能快点!我要赶飞机!这时的售票员会笑嘻嘻地说:对不起,对不起,火车还没通过,汽车开不了,你就是赶火箭,我们也没办法……唉,四路通真不通!

大约在1985年,乘坐343公交车的人忽然发现路边竖起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马家堡立交桥筹备处”,过了不久,人们发现路边拆了许多房子,京广铁路的路基下,被挖起一个大坑,被塞进一个“Π”字形的巨大的水泥预制框架。又过了不久,马家堡立交桥就建好了。343可以通畅地从铁路底下桥洞里钻过去了。当时,我觉得修立交桥工程真伟大!我常驻足观察立交桥建设,感觉十分好奇。后来的一年一年里,北京一座座立交桥建成了,建得太多了,我觉得看不过来了,只能乘车路过时看了。

北京的立交桥是我眼看着眼看着的巨变之一。北京的城铁建设也是我眼看着眼看着的巨变之一。北京道路交通的巨变,构成了首都国际大都市的要素,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崭新风貌,成为市民群众的福祉之一。

我读着这些好照片,深深感谢这些照片的作者。他们的认真创作,给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定格,为我们对比生活、对比社会变迁提供了可信的依据和见证,让我们产生对飞速发展变化着的祖国的深深敬意,让我们对明天祖国的前程充满信心和憧憬!

上一篇:“我的一天” 下一篇:来北京开个国际大pa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