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感悟 用诚心写作

时间:2022-07-05 05:50:31

用真情感悟 用诚心写作

一直以来,在应试教学中,更多的中学教师都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对中考、高考出现的新题型、新内容尤为关注,每当中考、高考过后,所考作文类型常被教师无休止地采用。一周两篇,甚至两天一篇,循环往复,可在这样大剂量的强化训练下,学生的佳作却越来越难觅,甚至在某些高考高分作文中,也存在着华而不实的空话和套话。

新课标强调习作一定要落实“感情真实”的要求,要力戒目前习作中普遍存在的“假情”“矫情”。然而,在实际作文教学和批改中总存在这样的弊病:

其一,老师出题程式化。

“程式化”并不是指“陈旧”,而是所给的题目可供学生发挥的余地太少。例如,必修一统考中的作文题《校园秋色》,看着似乎很诗意,有很大的创作空间,但它对于刚从初中转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无法写出新意的题目,不如用《秋色》降低思维的难度。

其二,学生写作散文化。

“散文”指的是立意散乱,立意不集中。有些学生平时吃多了大杂烩,于是在作文里也习惯所至,把胸中本就不多的那些政治理论、哲学观点、陈芝麻烂谷子都搬进来,结果就是有的观点符合题意,有的却不重要、或者不相干、甚至完全背离题意。比较经典的有:“事物的两面性”,几乎是个万金油。想来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平时积累知识不够,根本没东西拿出手,在“江郎才尽”的时刻,只好东拼西凑;二是平时养成了走一步算一步的写作习惯,结果就是很多东西根本就没思考好就用上了。

其三,作文评讲模式化

课堂评讲不外乎这几个步骤:念几篇好文章,讲讲写作中的几个问题。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写作特点,几篇好文章不能作为全班学生的范文。而问题的指出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几乎每次写作都存在这几个问题。

针对这几个弊病,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可以做如下几个尝试:

首先,将写作要求具体为“真情实感,真实可感”八个字。

“真情实感”,是对文章立意的要求。曾经有学生在作文中赞美清洁工,文末说:“你们这样伟大,我也想成为你们中的一员。”像这样虚伪的表达在学生的作文中屡见不鲜。要提倡学生写出真实的想法,即使这种想法没有那么高尚。有的学生写母亲就写得很真实,说他的母亲爱打麻将,总把家里弄得乌烟瘴气,又很粗鲁,喜欢大声骂人,但当她发现自己的儿子在外面偷打扑克忘了上学时,狠狠揍了他一顿,把粗俗外表包裹下的爱子之心真实地表现出来,这正是“真情实感”的典范。

“真实可感”,是对文章内容的要求。90后高中生的个性想法很多,经常在他们的网络日志里读到他们青涩而真实的生活,但是为什么他们的课堂作文和应试作文,却要么幼稚,要么艰涩,要么虚假,要么陈旧呢?这已经不仅是“要我写作”和“我要写作”的矛盾,其中还有写作者(学生)和阅读者(教师)之间的矛盾。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写,如果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维,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创新?所以,要用学生的立场和思维去看待他们的作文,肯定他们的“真”,不强求“深刻”和“大气”。

其次,结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写作,有效提高。

步骤一:高一阶段积累素材。

古人讲究“厚积薄发”,作文教学也要重视底蕴,这底蕴来自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来自于一种丰富的知识背景。好作文都有一种与人不同又能被大家所喜欢而产生共鸣的格调,有一股浓浓的醉人心脾的底蕴味儿。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被看作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被看作形象材料,或者思维材料和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步骤二:高二阶段借鉴名作,挖掘写作深度。

中学的语文课本,其中不少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在内容方面,古今中外,涉及广泛,不仅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使学生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应该说,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思想的宝库,材料的海洋,很多篇目的立意、内涵,充满了智慧的哲理。

步骤三:日常写作学会创新。

在前两个步骤的指引下,学生的素材库已不再陈旧,也学会了不少写作方法,这其实已经为写作创新做好了准备。鼓励学生写作前“说”作文,说说对作文题目的理解,说说由题目想到的相关的人和事,进而联系自己的人生态度、道德观念、对社会的认知打好草稿。

步骤四:学生自主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主评价主要针对主题和语言表达来进行,教师有目的地选择主题挖掘深浅不一,或同一材料不同主题的作文进行展示。由学生运用已有的鉴赏能力进行优劣正误的评价,同时也能体会到“真情”和“真实”才是打动人心的主要力量。

教师评价主要针对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来进行,要正视学生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的差异,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尽量避免用简单的分数来评价他们。可以选取优、中、差几篇作文进行全班讨论探究,明确文章的具体写法。指导学生具体的探究程序:先整体,后局部;先主要,后次要;先优点,后不足;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力量突破。经过广泛深入的讨论探究,把“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好”的问题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脑海里,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上一篇:浅谈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下一篇:一起来人品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