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及欧洲”第三课时教学构想(湘教版)

时间:2022-07-05 05:20:24

“亚洲及欧洲”第三课时教学构想(湘教版)

一、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节,学生一方面要认识亚洲及欧洲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另一方面要学会认识一个区域的方法。“亚洲及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可以用前两个课时完成,第三课时的重点则是了解“亚洲及欧洲”的人文地理特点。虽然“亚洲及欧洲”的人文地理特点不是课标要求的内容,但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既可对之前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又能体会到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亚洲又是我国所在的大洲,了解亚洲的人文地理特点很有必要。

二、 学情分析

通过前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亚洲及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本节课利用资料、图表等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比亚欧的经济数据,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认识到亚洲与欧洲经济水平的差距;通过课前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可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描述亚洲及欧洲人口分布特点,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形成相关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图表等材料,分析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经济等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通过收集资料,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收集、阅读材料认识亚洲和欧洲经济水平的差距,了解亚洲与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并认识家乡重庆在亚欧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亚洲及欧洲人口分布特点。

难点:简要分析亚洲及欧洲人口分布的原因;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两节课学习了亚洲及欧洲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它们的大陆部分是连为一体的,请大家回忆亚欧分界线由哪些地理事物组成。

学生回答: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黑海、里海、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

图片展示:“一带一路”示意图。

教师讲解:虽然亚洲和欧洲被这些天然屏障分隔开来,但自东汉以来亚欧两洲的经济往来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如今由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又为加强亚欧两洲经济交流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学习一个区域,不仅要掌握其自然地理要素,还要适当了解其人文地理要素。这节课就来学习亚洲及欧洲的人口、国家、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要素。

设计意图:引入对亚洲及欧洲人文地理要素的学习。

图片展示:人口过亿的12个国家。

教师讲解:在全世界12个人口过亿的国家当中,有7个国家都位于亚洲。

材料展示:2008年各大洲人口数量排名。

教师讲解:2008年亚洲人口已达43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3%,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欧洲总人口则达7.36亿,居世界各大洲第3位。

材料展示:2012年世界各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名(部分)。

教师讲解:2012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8%。菲律宾、柬埔寨、老挝等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大于1.5%,未来亚洲的人口还会继续增加。欧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有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为负数。人口负增长也给欧洲带来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图片展示:人口老龄化漫画。

教师讲解:除人口自然增长率外,人口密度也是了解一个区域的人口情况的重要指标。

课堂活动:“议一议”。

图片展示:图6-15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

设疑置问:亚洲及欧洲的人口分布情况如图所示,人口的分布情况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回答: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亚洲及欧洲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要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完成表1。

教师讲解:由此可见,人文地理要素往往会受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图表和资料了解亚洲及欧洲的人口特点,了解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

承转过渡:人口的分布除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外,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图片展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布图。

教师讲解:上学期学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一节中,大家了解到亚洲和欧洲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所差异。

课堂活动:“比一比”。

材料展示:国家面积排名(部分);世界城市人口分布图;2015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部分);2015年世界GDP增速排名(部分)。

学生活动:利用以上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亚欧两洲的国家及经济特点,完成表2。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分布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图表和资料了解亚洲及欧洲的国家与经济特点,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认识亚洲和欧洲经济水平的差距。

材料展示:亚欧会议。

教师讲解:亚洲与欧洲除在地域上有联系以外,在经济方面也有很多密切的合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加强经济交流是两洲人民共同的愿望。

设疑置问:除人口、国家、经济以外,一个国家的人文地理要素还应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饮食、风俗礼仪、建筑、音乐、文学、舞蹈、体育、服饰等。

承转过渡:这些其实都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

教师讲解:亚洲曾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古文明,欧洲也有灿烂的爱琴海文明,这两个大洲都有绚丽多彩的文化。

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收集亚洲及欧洲的饮食、风俗礼仪、建筑、音乐、文学、舞蹈、体育、服饰等材料。

课堂活动:“说一说”。课前请同学们利用网络,分组查询了相关资料,下面有请各组代表来说一说亚洲及欧洲不同的文化特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亚欧之间的文化交流,如小说、音乐、体育、饮食、服饰、宗教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亚洲及欧洲的文化信息。

图片展示:亚欧文化艺术节、亚欧电影展。

教师讲解:随着多项艺术活动的开展,亚欧两洲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密切。

图片展示:渝新欧铁路开通。

教师讲解:“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由重庆出发,经新疆通往欧洲德国的渝新欧铁路也被称为“新丝路”,受到各界广泛关注。未来,通过繁忙的渝新欧铁路,亚洲与欧洲的联系还会更加紧密。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早日成长为栋梁之材,为亚欧两洲的经济文化交流锦上添花,为家乡与祖国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归纳:总结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课后作业】完成“我们关注的大洲”学案。

专家点评:从教学目标设计看,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而且符合W生认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如人口密度分布图背后的地理原因,将知识应用于实际,侧重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从教学过程设计看,充分预设、体现层次。以人口为承接点,将自然区域地理方法与人文地理知识结合,章节之间的教学目标前后联系,环节过渡自然巧妙。传统教学设计主要通过图表比较人口数量及人口密度分布情况,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口分布的原因。而本节教学设计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学习亚欧人口分布,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温故知新,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区域地理的思考模式,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精神。(重庆外国语学校地理教研室主任 丁邦良

上一篇:航路上的地理 下一篇:“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地域的形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