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品读”方法

时间:2022-07-05 05:10:19

初探“品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4)02-0052-0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产生了许多的教学模式,无论是那种风格的课堂形式,我认为最终能让语文阅读课堂精彩的还是阅读课的“品读”。品读是品味性地读,读出意境,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理解课文。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我认为阅读课上“品读”的方法可以分为关键词品读法、情景品读法、想象品读法、比较品读法等。

一、关键词品读法

关键词品读就是借助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品味性的读和悟。关键词品读又包括比较法、换词法、漏词法、添词法。

(一)比较法。比较法就是把两个词语进行比较。如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和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中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字。第一处是“干、完”的意思;第二处是“消失”的意思。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二)换词法。换词法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推想的词和作者文章中使用的词换一下,借以体会文中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及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三)漏词法。漏词法即教师漏掉原文中关键性的词语让学生补充,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记忆和感受。

(四)添词法。添词法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句中添上词语,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思考。总之,教师对文中的关键词的教学处理好了,学生对句子和课文也就跟着理解了。

二、情景品读法

教师要尽量利用周围可利用的资源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文本情景中去。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学习作家细腻的写作手法。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仔细读读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发现了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后,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在反复推敲中学生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学生的心灵与主人公更加贴近,逐步体会到桑娜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是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情。学生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心理描写的细腻,同时,也明白了如何进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划。

三、想象品读法

想象品读法也叫课文补白。读写景的文章时教授可以让学生想象景物的画面;读写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想象故事中没有写到的故事情景,以及故事还可能会怎样发展;读写人的文章可以让学生想象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换位思考等。学生可以从同一事物展开多角度的想象,也可以从反面进行多种可能性的想象。如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4段“勘测线路”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这样的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思维更活跃了。

四、比较品读法

比较品读法就是对课文进行补充阅读,把补充阅读短文同课文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语言学习的方法领悟课文的内涵。

除以上品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表演法、联系实际法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的类型的需要和自己擅长的教学风格综合使用各种“品读”的方法,这样才会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加精彩,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上一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上的情景创设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的“以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