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断桥遗梦》谈参赛歌手如何选歌

时间:2022-07-05 04:19:16

在第十二届央视歌手大奖赛中,有3位歌手演唱作曲家赵季平的《断桥遗梦》一歌,且有两位歌手的分数较高。

歌曲有6小节前奏,戏剧性的,情绪悲壮。AB两段式结构,A段14小节,开头4小节,散板式的。起句是激动的、高音区、爆发式的,第二句开始是喧叙性质的,伴奏多为长音衬托。B段15小节(结束时17小节)。前8小节是在流动的16分音符伴奏下的歌腔,后7小节为“呼号着的”喧叙调,伴奏用不协和的4连音。这首歌曲的最高音为小字2组的g音,但停顿的长音却是小字2组的f音,而不是g音。

大家都知道作曲家赵季平写了许多好歌,这当然与他对声乐作品的声区特色、语言、韵味以及对民间音乐的掌握有关。歌词的第一句就直接把情感推到高点:“忽啦啦啦西湖的桥从中折断”,接下来是散文式的叙说。这首歌的“出情点”是爆发式的,也就是说,从演唱的角度来说,作者找到了演员站在舞台上,最容易把情感渲泻出来的“点”,同时演员有了“角色”,这个角色是一个忠于爱情的失恋者。

笔者认为:一个参赛演唱者在选歌时,首先要找到能把你的激情迸发出来的内容的歌,这个内容要有适合你的“角色”。如《白毛女》中“煞时间天黑地又暗,爹爹,爹爹,你死得惨”,爆发式的情感,第一句就到了最高潮点,《断桥遗梦》一歌的第一句,就是情感的高点,因此,容易出情。这是从艺术作品必须打动人心这一角度考虑的。

但是,一首歌不能全是宣叙性的情感,还必须有咏叹或歌谣式的旋律,两者互相补充,《断桥遗梦》就是这样的一首歌。

再从声音发挥来考虑。一首参赛的歌,如果不能发挥歌者的声音,对这个歌者来说,也不是一首好歌。许多歌者把发挥自己声音特色,理解为要有多少个高音,好像高音越多,就证明自己水平越高,这是误解。

《断桥遗梦》A段停顿音的最高音是小字二组的f音,第一次是在第一句西湖的“湖”音上;第二次是在第二句喊你的“喊”字上。A段停顿音还有小字二组的d音、c音;小字一组的f、g、d音,这些音并非高音,而是中音区,对于发挥歌者的声音是很好的。B段前8小节是在流动的16分音符伴奏下,中音区的咏叹或歌谣腔,是在十分激动的A段后的深情的歌唱,B段最后的7小节又进入高、中音区的喧叙调。

《断桥遗梦》的前奏与伴奏、和声、织体也是十分精彩的,恰到好处地成为这首歌的整体。但笔者并不主张不具备戏剧性演唱条件的抒情女高音、男高音也唱《断桥遗梦》这类歌曲。而唱《再见了,大别山》这类饱含深情的歌,也是很好的选择。

参赛歌曲不像欣赏歌曲,讲究演唱的舞台效果。取得舞台效果可用呼喊声,如“喊一声我的三峡”、“叫一声我的大西北”;或模仿某种大自然的声响,但必须是音乐形象鲜明。

大段有动态感的音乐是取得舞台效果和鲜明音乐形象的好办法,演唱者可以借助这种动态,在舞台上把旋律演唱的有声有色。

上一篇:国交开年巡演体验商演乐趣 下一篇:灵魂的啸歌――析交响乐《创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