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堂提问,开启有效教学之门

时间:2022-07-05 01:58:26

巧用课堂提问,开启有效教学之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67-01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焰,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贯彻教学意图和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完美教学艺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的思维认知教学,而思维由问题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专注深入的思维。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发现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所以课堂提问是开启有效教学之门的重要方法和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的手段。可是,现在有的课堂提问存在重形式轻思维本质、重结论轻思维过程、以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等现象,使课堂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

所谓“提问”,包含两个方面内涵:“问什么”和“怎样提”,即提问内容和提问方法,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内涵,对于提高我们教学质量至关重要。那如何才能充分运用课堂提问,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挖掘问题要素,创激有效教学的亮度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问题设计得是否得当,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理清教材中的逻辑关系,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问题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来设计。一问重点,对重点要反复设计提问的问题,要抓住重点的内容、词语来设计,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学生进一步解答相关问题奠定基础。二问盲点,既不容易被注意到但在解决问题中又往往会影响人们正确思维的地方,教师应通过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盲点。三问模糊点,在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点,对学生的模糊认识必须予以澄清。如在《将相如》课文中,可设计对比性的问题,通过不同人物特征的分析对比,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

二、精心设计提问,铺设有效教学的角度

在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力求提问的多样化,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通过从课堂问题设置促进课堂生成,延长解决问题过程链,使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有层次,有持续建构,不断深入,实现对话生成、思维碰撞,产生新的生成,实现新的提高,特别是向“为什么”、“还有什么”的角度深入。实现“你认为是这样……因为这样”、“我认为这样,因为这样”、“其实应该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原来是这样”等探究式的问题解决过程,探幽发微,获得审美体验,了解文本内在逻辑关系,把握语文学科规律,获得人文素养、文化品位的提升。如在教学《将相和》在篇课文时,主要是掌握文中人物特征,应该紧紧围绕“言行品质”,从“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等问题角度,过渡到“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蔺相如和廉颇哪些高尚品质”、“以后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怎么做”等,从而把课本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巧妙使用提问,激发有效教学的活度

要使提问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把握最佳提问的时机。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提出问题,并迅速地扫视每个学生,在学生有思、有疑,正要提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那样就会使学生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下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于是我们根据学生们的反应选择合适的回答对象。切忌先叫名字,后说问题。那样,其余的学生会心不在焉,懒于思考;问题是面向大家的,为此,先让全体学生自学后,老师再选择合适的对象让其回答。

在使用提问时也应该“因人施问”。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合理设计并安排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都有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的机会。问题应具有层次之分,难、中、易的问题比例适当搭配,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机会均等。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知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内容,不提偏题和怪题。其次,要了解学生现有的掌握能力,以设计问题。再次,教师要随机应变。时刻注视学生的神色,以调节问题的难易程度。

四、构建提问氛围,扩展有效教学的广度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情绪状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和运用最佳课堂提问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有时课堂提问总会让一些学生认为是一种严肃的“考试”,心中充满了惊恐和畏惧,总不希望自己被老师点名提问。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打破学生的思维错位,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答问氛围,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更加积极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眼神中,收到激励,感到振奋,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期待我,把微笑送给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眼神、语调、手势等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答问氛围。对学生的答问要及时进行积极的评价,如学生答问的正确性给予表扬,答问有差错的要及时纠正,答问表达不清的应给出示范。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对答错者不能讽刺和挖苦,及时发现“闪光点”并给予肯定,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继续思考和勇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于向老师提问。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问”,又要问的“巧”。通过课堂提问这一纽带,架起师生交流的桥梁,将师生的认识、情感紧密相连,打开学生语言思维的大门,使学生领略到语文人文知识的魅力,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上一篇:高职生学习的共性特点与对策 下一篇:开放教学 促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