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

时间:2022-07-05 12:58:42

苏中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

摘 要:对江苏省海安县2002-2012年11a间的小麦定点苗情250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资料进行了变异系数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苏中地区小麦产量构成3因素对产量的作用以667m2穗数最大,每穗粒数次之,千粒重最小,3因素间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一产量因素提高,都会限制和削弱其它产量因素的作用,三者必须协调发展,不可偏废。该地区在小麦生产中,应采取主攻穗数,兼顾穗粒数,并加强生育后期管理,提高千粒重等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以夺取高产。

关键词:苏中地区;小麦生产;产量构成因素;统计分析;高产栽培途径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46-02

海安县地处苏中平原,为江苏省苏中地区农业大县,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3.33万hm2,2008-2012年全县小麦单产连续5a全省第一,小麦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为研究探索新时期小麦生产的主攻方向,实现高产更高产的目标,笔者将近年来的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总结出进一步获取高产的栽培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分析材料取自2002-2012年江苏省海安县小麦定点田块苗情调查数据,每块田定6个点,每点为33.3cm×33.3cm,每年定点田块相对稳定,成熟期考种数据包含667m2有效穗数(x1)、每穗粒数(x2)、千粒重(x3)和产量(y)。11a间合计调查获得250组数据,现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变异系数、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以明确小麦产量构成因素间及其与产量关系的密切程度,探讨高产栽培途径。试验数据用DP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性分析 从表1可看出,产量构成3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667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说明环境条件对有效穗数影响最大,其遗传力低;对千粒重的影响最小,其遗传力高,即千粒重的大小主要由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所决定。

表1 小麦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

[项目\&产量(y)

(kg/667m2)\&有效穗数(x1)

(万穗/667m2)\&穗粒数(x2)

(粒/穗)\&千粒重(x3)

(g)\&[x]\&458.42\&32.13\&35.71\&40.46\&S\&66.554 4\&4.740 5\&4.560 0\&3.875 9\&cv(%)\&14.52\&14.75\&12.77\&9.58\&]

在生产上通过改变栽培措施、增加有效穗数,比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容易。因而有效穗数在栽培上是个较活跃的因子,生产上在合理穗数范围内应以增加667m2穗数为主攻方向,而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来获得高产的潜力相对较小。

2.2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及其相互间的相关分析 以上分析只知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程度大小。为进一步弄清各产量构成因素关系的密切程度,我们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由表2显示,产量构成3因素与产量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667m2有效穗数与产量的相关最大,说明本地区小麦生产上,以提高667m2穗数来获得高产的可行性较大。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次之,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第三,表明通过增加千粒重比增加每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相对较难。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以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的负相关最大,达极显著水平,这说明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两者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穗数的多少会影响每穗粒数的多少,穗数过多,则每穗粒数减少。有效穗数与千粒重的负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表明穗数过多同样会导致千粒重下降。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之间的负相关达显著水平,说明千粒重过高,穗粒数则相应减少,过于追求穗粒数又势必影响千粒重。

表2 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及其相互间的相关系数(r)

[项目\&穗粒数(x2)\&千粒重(x3)\&产量(y)\&有效穗数(x1) \&-0.423 8** \&-0.223 0** \&0.477 3** \&穗粒数(x2) \&\&-0.153 8* \&0.341 3** \&千粒重(x3) \&\&\&0.316 2** \&]

注:*为达5%显著水平;**为达1%显著水平。

2.3 产量因素与产量间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产量因素与产量间的数量关系,对产量y与有效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回归方程为:Y=-907.358 3+13.952 1x1+12.635 6x2+11.521 1x3,多元相关系数R=0.990 9,多元决定系数R2=0.981 9。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F=4 455.56**)表明,变量X与y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该回归方程表示:当667m2有效穗数(x1)、千粒重(x3)保持水平时,每穗粒数增加1粒,每667m2产量将平均增加12.635 6kg,当667m2有效穗数(x1)、每穗粒数(x2)保持水平时,千粒重每增加1g,每667m2产量将平均增加11.521 1kg。

2.4 产量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可基本上弄清各因素与667m2产量的相关关系。但由于构成产量的各因素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相互影响不可能仅在某对因子中单独进行,事实上还包含着其他因素的间接影响,因而必须通过通径分析将各因素与产量的简单相关系数分解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以说明各因素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关系。各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产量因素对产量的通径分析

[作用因子\&直接作用 \&通过x1 \&通过x2 \&通过x3 \&净作用\&x1 \&0.993 8\&\&-0.366 9\&-0.149 6\&0.477 3\&x2 \&0.865 7\&-0.421 2\&\&-0.103 2\&0.341 3\&x3 \&0.670 9\&-0.221 6\&-0.133 2\&\&0.316 2\&]

决定系数(R2)=0.981 929,剩余通径系数(Pe)=0.134 43。

(1)667m2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表明在保持其它因素一定时,667m2产量随其中任一因素增加而增加。三者对产量的作用程度为:667m2有效穗数(0.993 8)>每穗粒数(0.865 7)>千粒重(0.670 9),说明以增加667m2有效穗数的作用最大,增加每穗粒数的作用稍次,提高千粒重的作用第三。这和相关分析结果一致。

(2)从表3可以看出,667m2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为0.993 8个标准相关量,而通过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被抵消了0.366 9和0.149 6个标准相关量,因而使667m2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净作用为0.477 3。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量为0.865 7个标准相关量,通过667m2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被抵消了0.421 2和0.103 2个标准相关量,因而使每穗粒数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341 3。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量为0.670 9个标准相关量,通过667m2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产量影响被抵消了0.221 6和0.133 2个相关量,因而使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316 2。

通过以上相关和通径分析可清楚地看出各产量因素的关系大小和相对重要性。如果提高3因素中的任何一因素均对产量有积极作用,其中提高亩穗数的作用最大,增加每穗粒数作用次之,以增加千粒重的作用最小。3因素对产量的净作用均来自于它们自身的直接作用,而其中任一因素通过其它因素对产量的间接作用都为负值。这说明产量3因素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制约关系,任一产量因素提高,都会限制和削弱其它产量因素的作用。667m2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千粒重二者之间均存在较强的负相关,过于求最高穗数势必会导致每穗粒数减少,影响千粒重的提高。

同时,每穗粒数与千粒重亦存在较强负相关,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互相通过对方被抵消了一部分,而使相关系数降低。这表明每穗粒数与千粒重也是互相排斥,每穗粒数过多,则千粒重相应减小。本麦区小麦灌浆时间一般仅30d左右,且灌浆期间的天气对千粒重的影响较大,过于追求每穗粒数势必影响粒重。因而每穗粒数与千粒重二者要协调发展。简言之,在高产栽培中应通过主攻穗数,兼顾穗粒数,并加强生育后期管理,提高千粒重的途径来夺取高产。

3 小结与讨论

(1)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此性状是容易通过栽培措施加以改变的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小麦高产栽培措施上,首先要保证一定的基本苗,并采取合理的肥水管理提高分蘖成穗率,保证足够的有效群体,是小麦高产的关键。

(2)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667m2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三者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较大,其中667m2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净作用最大,是构成小麦产量的最重要因素。产量3因素之间存在着不同水平的负相关,667m2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说明667m2穗数的多少势必会影响到每穗粒数的多少,进而影响千粒重的大小,三者必须协调发展,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小麦生产中,穗数的决定作用先于穗粒数的决定作用,故大面积生产上,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栽培方式,合理确定穗数范围,使之尽可能地增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可选择分蘖力中等偏强,成穗率较高的品种,以尽可能少的基本苗来获得较多的穗数,在优先保证有效穗数的前提下,协调发展好穗粒数和千粒重。应施足基肥增施苗肥,并适当促控好分蘖生长,尽早在短期内形成有效分蘖,减少后生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拔节期施好拔节孕穗肥,以减少退化小花数,提高小花结实率,增加每穗粒数。灌浆期搞好叶面肥的喷施,以延长冠层叶片的功能期,增强灌浆强度,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3)本文建立的小麦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多元回归方程极显著,产量3因素x对产量y决定了98.19%以上。因此,可以用此回归方程来预测产量。

参考文献

[1]姚国才,姚金保,杨学明,等.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J].南京农专学报,2002,18(4):11-14.

[2]李晓东,刘洪明,王德旭,等.886059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其增产途径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1996,12(2):15-16.

[3]王金鸾,周勇军.豫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1991,(10):1-2.

[4]王海洋,张俊喜,顾根宝等.沿海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高产栽培途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1998(6):5-7.

[5]唐启义,冯明光.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让哲学课充满情趣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