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筹资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04 09:30:01

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筹资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以粮食型家庭农场典型地区――河南省西平县为研究对象,对西平县家庭农场的筹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并总结出当地家庭农场在筹资方面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理论,构建了具有连接上下游企业、提高农场信用度、降低贷款成本等功能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并针对性地构建出一个切实可行、具有多方参与主体的家庭农场筹资模式,以促进家庭农场快速发展。

[关键词]家庭农场;筹资模式;家庭农场合作社;西平县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5277

1引言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初期,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呈现出良好态势,但大多数家庭农场缺少适应家庭农场发展的完善的金融机构与金融体系,这也正是其发展迟缓的原因。因此,构建一个多重金融机构参与的家庭农场筹资模式,以解决阻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筹资问题迫在眉睫。

2家庭农场筹资的制约因素分析:以河南省西平县为例21土地流转难

规范的土地流转是家庭农场产生的先决条件,然而土地流转特别是连片规模流转成本逐年提高。截至2014年4月,西平县土地流转比例仅为2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土地流转市场不仅导致土地租金快速上涨,农业生产成本显著上升,也致使家庭农场难以稳定的保持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

22农业保险供给不足

农业保险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包含了大部分公共物品的特性,而且自身具有高风险、高费用、难分散的特点,导致商业性农业保险供给不充分。而政策性保险由于自身险种少、补偿标准较低等因素,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时难以满足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

23家庭农场信用等级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

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导致家庭农场在获得相应信息方面处于不对称地位,加剧了自身资金短缺问题。这同时导致了小型家庭农场信用等级不高,无法满足金融机构最低信用贷款要求,而抵押贷款又存在抵押物所有权的问题,其他农村信贷机构手续复杂,贷款金额小,放贷时间长,往往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24农业产业链间接融资体系不健全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导致在农业生产链中,农产品的供求不能达到一致。收购商会根据市场需求收购相关农产品,农户由于自身现值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农产品市场走向,而是根据以往经验盲目生产,这势必导致农户资金流不足无法再次进行生产。并且农村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导致农户经济来源单一,家庭农场自有资金不足,直接融资成本高。

3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筹资模式建议

31完善政府相关政策

(1)着力解决由于供给严重不足而导致的土地流转价格畸形局面,通过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来提升农民的流转意识。

(2)规范土地流转期限标准,合理制定流转期限档期,并依据其来制定价格,并明确土地流转的最短年限,为家庭农场的长期投资提供稳定的环境。

32完善家庭农场保险体系

(1)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解决农业保险准公共物品等特性导致的商业性农业保险供给不充分状况,同时推动建立巨灾风险基金来增强家庭农场整体抵抗风险的能力。

(2)为自身防控风险边际效益大并有投保需求的种植经济作物的家庭农场提供商业性保险服务。

(3)建立农业保险互助合作社,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风险共担具有积极作用。

33强化监管及担保

331完善监管体制,提升家庭农场授信额度

监管体制主要是以监管公司为核心,对家庭农场的资金去向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大幅度提高了农场主的这部分贷款的偿债能力。

332设立担保基金

担保基金是按照合理的资本来源比例,使担保公司、银行、家庭农场、政府按一定百分比的权重来共同承担担保基金的费用,可作为家庭农场银行贷款的担保资金,该笔担保基金可作为其第二还款来源。建立担保基金的目的是通过担保来协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分散农业信贷风险,缓解其对农业部门的慎贷心理,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进而达成促进筹资的目的。

34健全农业产业链间接融资体系

341利用反向保理业务解决信息不对称及现金流不足问题

将反保理业务运用到农村金融中,有利于农户、购货商、银行三方共同获利。具体运转方式如下。

①银行与购货商达成协议,确定由银行为向农产品购货商供货的农户提供保理融资。

②购货商签发应收账款凭证并交予农户,农户向银行转让应收票据,银行为农户承兑贴现票据为其提供资金,并受让应收账款。

③农民用获得资金组织生产,待农产品丰收之后将农产品转让给购货商。

④应收账款票据到期后,农产品购货商向银行付款,保理业务完成。家庭农场发展的筹资模式研究图

342利用仓单融资解决资金周转问题

仓单融资作为农业产业链间接融资的基本方式之一,能够明显降低银行放贷成本,对于处在高风险农业领域的家庭农场来说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具体运转模式如下。

①家庭农场收成后,将农产品交予集中仓,取得抵押凭证和权益凭证。

②农场主将抵押凭证拿到金融机构贷款,该金融机构在综合考虑贷款成本和偿债风险的基础上按照农产品价值给予一定数额贷款,家庭农场可将该笔资金投入下一期生产过程。

③农场主将权益凭证交予购货商,购货商根据当时农产品价格,将扣除家庭农场在银行取得的贷款本金及利息之后的差额支付给家庭农场。

④购货商向银行偿付家庭农场的贷款本金及利息,取得银行所持有的抵押凭证。

⑤购货商拿着同时持有的抵押凭证和权益凭证去集中仓取货,整个仓单融资过程完成。

参考文献:

[1]边志良,杨雪,王懋雄美国家庭农场融资体系发展及启示[J].金融时报,2013(12)

[2]祝健,等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若干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李健当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兰勇,周孟亮,易朝辉我国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5(6)

[5]胡筱亭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与商业银行国际化探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5(4)

[6]江维国,李立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与财政金融支农创新研究[J].南方金融,2014(9)

上一篇: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改革探讨 下一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