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生产在栽培技术的有益探索

时间:2022-07-04 06:07:15

茯苓生产在栽培技术的有益探索

[摘 要] 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是我国常见中药,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文通过对茯苓药理、有效成分介绍,生产栽培技术等简要阐述,以期对茯苓未来生产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茯苓 生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 S56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143-01

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是我国常见中药材,其物种来源自多孔菌科真菌Poria cocos(Schw.) Wolf的菌核,因此其药用部位也就是干燥菌核。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对于祛湿、健胃、利水、安神等方面有良好效果而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也由于其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也受到我国各地生产栽培组织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其物种介绍、有效成分及药理介绍入手,对于茯苓栽培的生产技术进行阐述,以期对茯苓未来生产发展有所帮助。

一、茯苓简介

茯苓(Poria cocos(Schw.) Wolf)又名茯苓个、白茯苓等,名称众多,仅从名称就能看出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其为多孔菌类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一般在7-9月间进行收集挖掘,挖出后需要去除泥沙,再进行反复晾晒,直至表面出现大量褶皱、内部水分大量蒸发。晾晒阴干后的茯苓被称为“茯苓个”;也有将鲜茯苓在晾晒之前先进行加工处理,按不同部位切成块,再进行晾晒等处理,这样处理而来的可以称为“茯苓皮”或“茯苓块”等。

茯苓外观来看,大多数为不规则的块状,如球形、椭圆形等,大小不一,生长不规范。表皮呈淡灰棕色或黑褐色,为瘤状皱缩,内部呈白色略有粉红色,由菌丝组成。子实体伞形,直径为0.5-2 mm,口缘具齿,有特殊气味。一般茯苓寄生于松科植物如赤松或者马尾松等根系上,一般深入地下20-30cm才可挖掘到。

二、茯苓药理价值

茯苓多产于云南、安徽、湖北等地,古代人因其药性十分广泛且不分季节,在一年四季都可挖掘采摘而将其称为“四时神药”。同时,茯苓不仅四季可收获,其药性广泛程度也让人称道,其对寒症、温症、风症、湿症等疾病都有着一定的功效,且可以与各种药材进行配伍,获得更好的效果。因而广受中医名师的喜爱,如名医洪竹书先生几乎所开的每方中药中都会出现茯苓的身影(舒忠民,1995)。通过近年来科技水平的发展,茯苓药用研究也迈入新台阶,通过植物化学分析,获得茯苓多糖、三萜类成分,并对其进行药用作用分析。

在茯苓中,茯苓糖(Pachymose)为最主要的组成成分,其含量平均可以达到84.2%,硬烷(albuminoid)含量为0.68%,另外还含有纤维素、三萜类化合物茯苓酸、松苓酸等。在这些组成成分中,以茯苓糖为主要的药用成分,据现有技术分析,其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丰朝霞,张鸿,2000)。

对于茯苓的功效,上文中已有介绍,其功能广泛。这里简要介绍如下:1)利水除湿,健胃利脾。茯苓具有较好的利水作用,且不伤气,药性平和,可缓解小便不利、水肿等症状。另外其对于脾胃不和、胸闷脾涨等症状也有作用,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都有所描述,为中医药所乐道;2)宁神安心,益心益脾。由于茯苓药性平和,入心、脾及肾经。故其可以用于心脾两虚、心肾不安等症,且对于脾阳不足、心悸、失眠等症均有疗效;3)疗效广泛,可与多种中药材配伍。茯苓在临床上可与多种中药材配伍,如党参、白术、泽泻、麦冬等,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三、茯苓生产栽培技术

除了中医界大量使用茯苓作为药材进行疾病治疗外,我国还开发出一系列茯苓保健食品,如清朝宫廷名点“茯苓夹饼”“茯苓糕干”等,“十二五”期间研制的白酒类产品、茯苓糖、茯苓面条或茶饮品等,也受到市场的广泛好评,增加了茯苓产品的附加值。就此看来,茯苓不论在药用上还是食用上,均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因此人工栽培技术的探索就日益重要起来。

我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茯苓的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食用历史。但在历史上主要以野生挖掘为主,这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于茯苓的需求。早在1500多年前,史书就有中国对于茯苓的生产种植记载,主要在山东、陕西一带,但并未形成大规模种植;后来随着时展,建国以来种植人员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始全国范围内推广茯苓种植技术,使茯苓的种植产区面积大幅提升,产量也急剧增加;而自我国加入WTO以后,药材的生产除了保证量以外,更重要的是保证质的产出,因此全国推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茯苓的生产种植进入新领域。

纵观现在我国的茯苓生产栽培,不难看出,我国现在茯苓产量倍增,且产区较集中,经不完全统计,我国茯苓平均年产量在1.9万吨,几乎达到20世纪90年代的一倍以上。另外产区相对集中于两大地区,湖南贵州茯苓圈和湖北安徽茯苓圈。产区集中的最大好处在于生产集中,且技术、产品集中,不仅有利于运输,也有利于市场的需求。

事实上,我国在茯苓领域的科学研究十分超前,国家对于其研究力度也十分大,在1999-2009年这十年间,有6个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均为茯苓生产领域方面的研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科研成果,但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反而不足。一些先进的、对于茯苓的种植、生产技术不能得以推广,使茯苓栽培水平严重落后于其科研水平。同时,在科研进行中,研究者开发出产量更大更稳定的栽培菌株,但由于科研技术的推广不利,造成种植户无法获知新菌株,而传统菌株的质量无法保证,也使茯苓产量及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市场推广效果不佳。另外,我国由于长久以来的种植观念,致使种植户以单纯的卖茯苓原料为主,不注重产品的再加工,使收益量较低。针对此问题,应该大量推广原料再加工产业,使产地变成原料加工地,不仅可以降低原料从产地到加工地的运输成本,也可使种植户获得更高的收益。

三、结语

茯苓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料,不仅在中医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人们日常生活保健养生上有所帮助。我国生产栽培茯苓的历史悠久,栽培经验丰富,但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老一代的栽培种植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紧跟时展,创新茯苓生产种植,利用先进生产技术服务茯苓生产。

参考文献

[1]舒忠民.洪竹书先生临证经验谈[J].中医药研究, 1999,15(2):1.

[2]丰朝霞,张鸿.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多糖总糖含量[J].时针国医国药,2000,11(2): 109.

上一篇: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经验总结 下一篇:浅析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