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山和他的“绿房子”

时间:2022-07-04 04:28:38

黄小山和他的“绿房子”

“绿房子”的垃圾分类理念和现有的垃圾分类截然不同,现在很多地方的垃圾分类都在强调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而这里强调的则是干湿分离

北京市昌平区帕纳溪谷别墅区的葫芦河河畔,有一座形似童话里小木屋般的建筑:灰色屋顶,实木墙身,绿色窗棂,虽然没有门牌说明,不过它却有一个动听的名字——“绿房子”。

这座“看起来很美”的房子其实是一个人工垃圾分拣站,它承担的功用用就是将从附近居民家中收集来的各类垃圾进行分拣、压榨,最终按照类别交与相关部门处理。“绿房子”门口摆放着四个垃圾桶,桶上分别标注着填埋垃圾、焚烧垃圾、有害垃圾和堆肥垃圾,这就是“绿房子”最终分拣压榨出的四种垃圾。

“绿房子”有两个房间,一间进行干垃圾分类,而另一间屋子则是进行湿垃圾分拣。湿垃圾分拣房被一套压榨脱水设备占去了大部分空间,几个身穿白色工作制服的工人戴着手套、口罩,先将湿垃圾倒在一条传送带上,拣出塑料、纸张等可回收和有毒垃圾,分别扔到身后的两个垃圾桶内,其余的剩饭菜、烂水果、粪便等垃圾则随着传送带进入压榨脱水设备。最后压榨成的黑绿色垃圾将被运送到昌平区堆肥厂,污水排入地下污水管道。

房间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匾额,上面书写着:垃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作者便是“绿房子”的创始人“驴屎蛋儿”。

“驴屎蛋儿”的真名叫黄小山,他在帕纳溪谷小区是一个名人。2009年7月,北京市政府决定在小区附近建设垃圾焚烧厂,他加入反建阵营,带头游行抗议示威,警方抓了站在队伍最前列的黄小山,后来还开出了行政拘留5天的通知书。

在这场与政府的摩擦之后,黄小山居然有了意外收获,作为唯一一位反对派居民代表,获邀与北京市政市容委组织的垃圾考察团,一同赴日考察垃圾处理。在日本,黄小山看到了干净整洁、坐落于城市中心的垃圾焚烧厂,日本市民严谨有序的垃圾分类习惯,给了黄小山深深的震撼。

“对于我和政府来讲,可能都有一个意外的收获,看到居民自觉垃圾分类,我认为是解决垃圾问题之本。”于是,曾因维权而“身先士卒”的黄小山从日本归来后,加入到了对付生活垃圾的公益行业中来。而且他还有个观点——垃圾不分类,坚决不焚烧。

不过中国不像日本,普通居民并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也不是一两天能够养成的。黄小山创建“绿房子”的初衷便是为居民提供一个强制分拣垃圾的平台。

“‘绿房子’的垃圾分类理念和现有的垃圾分类截然不同,现在很多地方的垃圾分类都在强调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而这里强调的则是干湿分离。”黄小山说。

所以“绿房子”确定的工作理念是:菜叶菜帮、剩菜剩饭、废弃食物等厨余垃圾单独装袋并投入“厨余垃圾”筒内;把纸类、塑料类、电子电器类、玻璃类、金属类等可再利用资源,投入“可回收物”垃圾箱;其他废弃食品袋、废弃纸巾、坚果壳等则投入“其他”垃圾箱,然后环卫部门再将各类垃圾分车运走,分类存放,最后相应进行堆肥、焚烧、填埋处理。这是目前垃圾处理的最佳方式。

黄小山经过半年的准备,个人出资14万元在2012年9月1日建起了这一处“绿房子”,真正开始进行垃圾分离处理的尝试。

由于规模比较小,又处在尝试阶段,“绿房子”服务的对象确定为帕纳溪谷别墅区内的500余户业主,由于黄小山还是小区业主委员会的主任,他和小区物业达成了多项协议,这些让他的运作顺利了不少。

每天上午10点左右,帕纳溪谷的物业都会准时把这些回收到的垃圾运到小区旁边的“绿房子”里,在这里进行更为严格的分拣,然后压榨处理。

“虽然在小区里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多次强调垃圾一定要‘干湿分离’,但是这种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养成,我们经常能分拣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大奎是“绿房子”的工人,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站在传送带旁边分拣湿垃圾,每隔不久,他就能在厨余垃圾中分拣出各种其他垃圾,类似于打火机之类的东西有很多,按照分类标准,这些东西应该出现在标注为“其他垃圾”的垃圾桶内,除此之外,他甚至还分拣出几条观赏鱼。

大奎最喜欢的工作还是将压榨脱水后的垃圾残渣倒入堆肥箱内,倒不是因为轻松,是因为这些垃圾残渣在堆肥室发酵后能够变成有机肥,这些才是厨余垃圾通过“绿房子”运作后有价值的东西,不过发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绿房子”运营了几个月,发酵出的有机肥却没有多少。

据统计,“绿房子”每天可处理400余公斤生活垃圾,在进行压榨处理后,被送往堆肥厂进行再利用。

“绿房子”的运营并非完美,它还是有一个致命伤,本来全国有6个环保组织答应了黄小山的请求,每个组织承诺派两名志愿者帮助其运作“绿房子”,但目前这些都没有实现,“绿房子”现有的5名工人都是黄小山从附近村子招聘来的村民,而薪水都是他自己支付的。

黄小山还坦言,“绿房子”目前全靠自己个人的资金维持,没有任何其他资金来源,如果能制造出有机肥,或许可以收回部分成本,但他也并不十分在意。

虽然“绿房子”的前景并不明朗,但是现在我们至少能够看见它衍生出的两个成果:一个老百姓能看得懂用得上的《垃圾分类手册》,还有一份垃圾分类处理的详细数据。

上一篇:检察官手记:一个浪子的心路历程 下一篇:这个春季,让我们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