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时间:2022-07-04 01:43:33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关键词〕 数学教学;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师

生关系;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7—0079—01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又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 教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精神。这是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行为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创新热情,直接影响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创新的积极性,培养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努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使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能够不断探索和创新,进而感染和影响学生。

其次,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宽松、和谐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而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自主、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心理安全的前提下勇于思考,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和蔼可亲,使学生如沐春风。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我创设了猜谜语的情境,改变以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由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任意报出两个内角的度数,让老师猜猜第三个内角的度数是多少?经过几次试验,大家被老师的“法术”深深吸引,一个个皱起眉头,瞪大了充满疑惑的眼睛,强烈的好奇心已被“猜角游戏”激发,并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习知识上来。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道理已弄懂,老师的“猜角”之谜被揭开,学生更是心情欢畅,兴趣异常浓厚。

再次,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活动、思维和表现的空间。充分保证学生主体活动的空间,既是学生生理、心理的需要,也是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

例如,我在设计“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一节内容时,大胆创新,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从摆积木入手,再用积木往沙盘中印图形。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课充满了好奇,又让学生明显感觉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而且,我的创新精神也感染了学生,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想办法,深刻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的实质。

最后,要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例如,一位老师在上“百分数的意义”时,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组“走进西部”的图像和数据:

⒈西部地区面积54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56%。其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约占48%。

⒉西部地区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36%;石油储量约占全国的12%;天然气储量约占全国的53%。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就有120多种,约占全国的85.7%。

⒊西部地区人口2.85亿,约占全国人口的23%。

接着,老师提出:“读到这些数据,你想到了什么?”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是那么的丰富,西部人口又那么少。可为什么西部地区的人民生活还不富裕?”一位学生说:“恶劣的生存环境是造成西部地区人民贫穷的一个根本原因。”另一位同学争论说:“恶劣的环境造成西部地区交通不便,长期封闭,不能对外界开放,所以造成了经济不发展。”还有的学生想到了西部的教育落后、人才资源缺乏等等。这一教育活动的创设,真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并使学生着眼于未来。

总之,创新能力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但每个人都可以在点滴的生活中,在不断地学习中去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的训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基础。这样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必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上一篇:培养中职学生积极心态的思考 下一篇: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