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蝶变潍坊工业发展主旋律

时间:2022-07-04 11:55:13

转型蝶变潍坊工业发展主旋律

潍坊是传统工业城市,工业一直是当家产业,曾是全国有名的“动力城”、“纺织城”和“电子城”,改革初期的华光照排、如今的潍柴动力都代表着潍坊工业的发展成就和典型特质。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居山东省第3位。2013年,潍坊工业踏上了新的征程,市委、市政府确立了转型发展战略,潍坊人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正确方向。

目前在潍坊,一场以“转型提升、提质增效”为目的的攻坚战正式打响,转型升级成为潍坊工业发展的主旋律。

潍坊工业也是当前中国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结构重、效益低、缺少核心竞争力。

2012年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潍坊工业深层次矛盾集中凸显,传统产业遭遇需求不旺、产能过剩,高新技术、新兴产业亟待规模化,骨干企业逆向拉动幅度较大,中小企业融资和要素制约严重,工业效益指标降至历史低点,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潍坊到了必须寻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在这种背景下,市委、市政府狠下决心,率先求变,主动转型,出台了《潍坊市工业提升计划(2013-2015年)》,坚定不移地实施潍坊转型发展战略。

具体来讲,潍坊工业转型主要围绕“12386”的工作推进体系展开,即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5万亿元的“一个总体目标”;突出新信息、新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六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机械装备、纺织服装、食品产业、汽车制造、石化盐化、钢铁建材、造纸包装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两个重点”;抓好创新驱动、两化深度融合、品牌战略、提升产品层次、制造服务化、产业集聚、人才支撑、节能减排“八个关键环节”;以工作推进、创新发展、政策支持、公共服务、专家指导、舆论引导“六项机制”为保障;着力提升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非加工环节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三个比重”,努力培育工业发展的新空间、新动力、新优势,加快构建具有潍坊特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从上半年情况看,潍坊工业正在发生积极蜕变,整体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

上半年,潍坊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利税分别增长16.2%和16.1%,同比分别提高24.3个和22.4个百分点。

说到底,工业转型关键是潍坊市发展的导向,也是发展的核心。

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潍坊工业实际,提出了“三个比重”(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非加工环节在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的概念,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体现工业结构层次,新兴产业占比体现工业发展的后劲潜力,非加工环节产值占比体现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

为此,在工作推动上,我们把“三个比重”作为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和价值取向,把转型的效果体现在“三个比重”的稳步提高上,用“三个比重”来引领工业走高端高质高效发展道路,引导企业向“微笑曲线”高利润区间迈进,引导社会资源向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发展倾斜。

特别是在促使企业转变理念,加大创意设计、科技研发、营销售后、增值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上,潍坊进行了多种努力,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断培养潍坊当地企业的比较优势、独特竞争力。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三个比重”每年要提高两个点以上。

从上半年情况来看,潍坊市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非加工制造环节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8.5%、9%、9.2%,比去年底分别提高1.2个、1个、1.1个百分点。

为解决工业转型发展的动力问题,确定了创新能力建设、品牌建设、制造服务业建设、产业集群建设、节能减排能力建设“五项建设”,通过对这五个关键环节水平的提升,实现“五个转变”,更好地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首先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实现由低成本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总体上潍坊要以以创新引领工业转型发展,增强工业吸纳创新要素能力。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201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左右,龙头企业达到3%~5%。加大政府引导投入,搭建共平台,创造利于创新的环境。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

其次是加强品牌建设,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潍坊要进一步加强品牌培植和创建,提升品牌建设能力,形成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链组成的品牌体系。到2015年,培育5~10家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品牌企业,50家国内知名、行业领军品牌企业,建设500家自主品牌后备资源库,培育11类优势产品知名品牌,培育8大优势品牌产业链。

潍坊还要加强制造服务化建设,实现由单一加工制造向服务化发展转变。潍坊制造业占工业的90%以上,加快推进制造服务化对潍坊工业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制定实施《潍坊市制造服务化专项行动计划》,以系统集成与工程总承包、供应链管理、融资租赁、再制造、增值服务、节能环保等为重点,每年培育100家示范企业、支持20个重点项目,建立梯次培养机制,总结推广经验,引导企业转变发展重心,寻找利润高点。

最后,潍坊要不断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实现由单打独斗、布局分散向集聚整合发展转变。制定《潍坊市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3-2015年)》,确定了石化盐化、机械装备、橡胶塑料、食品加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工艺美术等8个产业集群及发展重点,进一步优化全市工业发展布局,促进产业链条式组合、园区化布局、集群化发展。全面启动园区转型升级工程,加快实施新一轮退城进园步伐。“装备制造(内燃机)・山东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是加强节能减排制度建设,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型转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检验工业转型成效的重要体现。控好增量,严格执行“能评”、“ 环评”、“安评”和“一票否决”等制度,杜绝新上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项目。减好存量,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大力推广和应用节能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制造,对108家重点企业逐一制定技术改造和转型发展计划,限期组织实施。

2013年潍坊把两化深度融合确定为事关潍坊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

首先要实施两化融合“2321”工程,推动信息技术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和企业发展主要领域、关键环节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中的倍增、催化效应和支撑作用,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其次要抢先引进和培育发展两化融合带来的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信息消费、电子商务、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潍坊还要启动智慧潍坊建设,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推进信息技术在政府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水利建设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实施智慧政务、智慧制造、智慧农业、智慧教育、智慧水务、智慧旅游等领域信息化工程,提高潍坊信息竞争力。

目前,潍坊市“两化融合”整体水平位居山东省前列,连续3届进入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全省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智慧城市试点市、无线城市试点市。潍柴控股集团的两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

工业转型升级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需要政府、企业共同不断地在发展中探索创新、在发展中转型提升。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围绕工业转型提升,出台了机械装备等9大主导产业转型规划和创新能力提升等4个专项行动计划,构建了支持工业转型的完善的政策体系。

二是落实到具体企业。把项目建设和企业转型作为工业转型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总投资1596.9亿元的100个重点工业转型升级项目进展顺利,1~6月份完成投资140.7亿元。指导主营业务收入过3亿元的工业企业编制实施3年转型升级战略规划,已有319个企业编制完成并实施。

三是培育企业家转型意识。加快转型发展,重点在企业,关键在企业家。通过加大宣传、举办潍坊工业系列讲坛、组织企业家培训、举办大企业家沙龙等活动,营造全市工业转型的良好氛围,开阔企业家眼界,引导企业主动转型、加快转型。

四是加大考核力度。把“三个比重”及工业增长的效益指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市区工作的年度绩效考核范围,从制度、机制上引导政府率先转变理念,增强服务转型的能力。

上一篇:浅析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及其应用 下一篇: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对于会计工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