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质疑设疑 促进大探究

时间:2022-07-04 11:10:41

摘 要: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一样去亲历科学的过程。本文主要介绍了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

关键词:质疑 探究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102-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应以科学探究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探究学习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和亲自实践,在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因此,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一样去亲历科学的过程。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呢?

―、创设情境,善捕问题,引发探究动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的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标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进行教学。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儿童,创设符合儿童生理、心理、思维特点的问题情景,使之产生“情境效应”,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可通过猜谜语、讲故事和做游戏等活动情境。如教学《热胀冷缩》,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捕捉问题,借助多媒体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创设出关于液体、气体、固体的生活情境问题,分别展示机灵狗的三个问题情境:(1)到了中午,气球为什么会自己爆破呢?(2)水泥路为什么每隔一段总有一道浅沟?(3)热水壶里的水为什么会自己跑出来?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绘声绘色的情景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我要学”的欲望,引发他们探究新知的动力。

二、巧用演示平台,迸射质疑火花,挖掘探究潜能

实验演示是科学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它既能长知识,而又影响深刻,是追求科学真谛的很好平台与渠道。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现存条件和教材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活动,可以与科普读物相衔接,与现实生活搭路子,与兴趣爱好连平台,开启学生心灵深处的科技大门。如《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教师演示了铁钉浸泡硫酸铜溶液的实验,一会儿灰白色的铁钉就变成了红褐色,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逐渐变浅了,而且还有些沉淀物产生。顿时,教师里一片沸腾,同学们面面相觑,惊讶不已!咦!这是怎么回事呢?蓝色硫酸铜问什么颜色变浅?灰白色的铁钉为什么变成了红褐色?这红褐色的是什么东西?哪里来的?诸多的问题如火山爆发般地迸射出来,从而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究潜能。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发掘了学生的潜能。

三、大胆猜测,巧妙设疑,激发探究热情

《课标》强调的不仅仅是让孩子们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科学探究,强调的是“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说科学、听科学、看科学”。教学《物体是沉还是浮》, 我先引导孩子们对他们带来的材料做出预测,猜一猜哪些物体会沉,哪些物体会浮。几分钟后,学生们将材料分成两份,一份是他们认为沉的物体,另一份是他们认为浮的物体,然后对他们的预测进行了实验和验证。实验做完后,开始汇报:有的说石头是沉的;有的说橡皮球是浮的;有的说回行针是沉的,结论都很统一。这时有个学生说:“老师,胡萝卜是沉的。”“不对”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是浮的。”班上立刻形成了两种意见。于是,我就引导他们:“让我们一起看看胡萝卜到底是沉还是浮,好吗?”“好!”接着,我拿过那两个胡萝卜,在全班同学好奇的目光中,缓缓放入水中,一放手,奇怪了!一只较小的胡萝卜沉入水中,另一只较大的胡萝卜却浮上水面。“怎么会这样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我也愣了一下。看到孩子们那渴求的目光,我灵机一动:“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其实老师和你们一样,也很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研究胡萝卜的沉与浮好吗?”很快,他们相互协作,开始有模有样的研究起来,有的翻资料,有的拿刀切,有的拿放大镜看,有的拿天平称,那专注的样子个个真成了小科学家!时间一分分的过去,胡萝卜被切成了大小不等的萝卜块。突然有个学生大叫:“你们看!胡萝卜中间的花纹不一样!”。我一看,确实不一样:沉的那块胡萝卜纹理清晰,很结实;浮的那块胡萝卜中心稍白,象个空心的,表面有明显气孔,用手按,没有沉的那块结实。孩子们发言了 “结实的萝卜才沉,不结实、空心的萝卜会浮起来。“浮的萝卜气孔粗大,里面的空气多,所以会浮”,孩子们的意见又一致了。一次成功的探究实验,然学生获取了很多知识,使我也从中明白了质疑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延伸生活,内外结合,拓展探究空间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以外的学习生活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课标》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生活才是 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因此,教师要开放空间,内外结合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探究空间,从课堂走向课外,走进生活和自然。我们要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 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外积极开展后续研究活动, 善于给学生出大题目,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开放我们探究的空间,提高探究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开展科技小组活动和参观博物馆、动植物园、农业生产基地、工厂等活动。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 “关心天气”这课,让学生到外界去测温度、测雨量、 测风向等,还带领学生到市气象局参观,了解、学习气象局工作人员是如何收集、制作和有关天气的消息的。 这样的教学内容,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我们应着眼于对 整个大自然的探索,提倡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 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让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 社会,使课内、课外互相结合。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课探究的策略是多样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注重研究新的教学策略,使自己真正在教学中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茹红忠. 阅读教学中激疑和设疑的策略研究[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89-192.

[2]. 阅读教学中的设疑与儿童思维的激发[J]. 作文教学研究,2009,04:117-118.

上一篇: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探析 下一篇:浅谈新形势下高校保卫工作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