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时间:2022-07-04 07:05:14

探讨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摘要】目的:探讨了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采用吗丁啉10 mg,每日3 次,均在餐前30 min 服,连用2 周。治疗组30例采用和胃汤:柴胡、白芍、半夏、山楂各9g,黄连、枳实、桂枝、川芎、甘草各6 g,每日1 剂。水煎过滤浓缩共300 ml,分3 次餐前30 min 冲服,每次100 ml,连用2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86.7%,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疗效有显著差异, (P

【关键词】FD;吗丁啉;和胃汤

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 、非器质性消化不良(NOD),是指有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早饱、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而无胃肠器质性疾患及肝胆胰疾病的一类症候群。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是胃肠动力异常,表现为对液体、固体或混合餐的排空延缓。常见发病诱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寒温失调、过度劳累等。中医学认为本病属“胃脘痛”、“心下痞”、“纳呆”、“呕吐”、“反胃”等范畴。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中医治疗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 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 例: 男12例, 女18 例; 年龄20~60 岁,平均46. 5±3.4 岁;病程3个月~21 年,平均9年。对照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20~63岁,平均37. 6±4.4 岁;病程4个月~22 年,平均8 年。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腹胀、早饱、恶心等症状,并持续在4 周以上,均在2 周内经胃镜、B超或X 线等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符合FD 临床诊断标准[1 ] 。

1.2方法

对照组30例采用吗丁啉10 mg,每日3 次,均在餐前30 min 服,连用2 周。治疗组30例采用和胃汤:柴胡、白芍、半夏、山楂各9g,黄连、枳实、桂枝、川芎、甘草各6 g,每日1 剂。水煎过滤浓缩共300 ml,分3 次餐前30 min 冲服,每次100 ml,连用2周。其中,服药期间,两组均禁服其他药物,每周门诊随访1 次,2 周后复查与治疗前进行比较。

1.3疗效标准显效:前述消化道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②好转:消化道症状明显好转,腹疼、腹胀时间减少50%以上。无效:达不到好转者。

1.4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如图所示

(P

3讨论

FD中医按“胃脘痛”、“心下痞”、“嘈杂”等辨证施治较多,症状体征有所差异,临床症候以胃脘隐痛、饱胀感、嗳气等为主症,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中医分型以气滞及脾虚两型多见。我们认为病变部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始终表现虚实兼杂的病机,肝郁脾虚比较贴近该病的病理基础。目前的观点将FD分为3型:动力性消化不良;溃疡样消化不良;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其各有自己的特点。胃动力异常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其原因一般认为有以下4点:①神经心理状态异常;②迷走神经张力低下;③胃窦十二指肠协调异常;④餐后胃顺应性异常。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本病常因情志内伤, 肝失条达,中焦气机受阻,升降失常所致,多兼有邪犯胃肠,湿热内蕴。目前多项研究表明,神经、精神及感染等因素可能与FD 的发病有关,焦虑、抑郁,工作或情绪紧张对FD 的发病也有明显影响。本病治疗宜疏肝理脾、和胃消胀为主。和胃汤为四逆散演化而来,具有疏肝理脾、和胃降逆、消胀除痞、活血止痛之功效。方中黄连、桂枝、山楂、枳实、白芍等皆有抑制幽门螺杆菌作用[2 ] 。枳实、柴胡具有明显增强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之作用[3 ] 。表明本方具有抗幽门螺杆菌和促进胃肠蠕动作用。本方寒热并用,辛苦并进,使脾升胃降功能得以恢复,中州健运,诸症自除。

参考文献

[1 ]梁扩寰. 内科医师进修必读[M] .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307.

[2 ]王绪霜,缴稳玲,吕宗舜,等. 抑制幽门螺杆菌中药的初步筛选[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 (9) :535.

[3 ]李岩,陈苏宁,李宇权,等. 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影响的拆方研究[J ] . 中华消化杂志,1996,16 (1) :18~21.

上一篇:浅谈几种中药饮片的掺伪鉴别 下一篇:中药注射剂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