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选修课研究

时间:2022-07-04 05:03:05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选修课研究

摘要:201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且关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为了其指导思想,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并且文学最能体现语言的本质及文化内涵,因此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分析了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开设现状,论述了高中英语教学必须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有适量而优质的输入,还要培养文化意识。接着,本论文讨论了高中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通过高中阶段的英语文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期望能对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

1.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于2012年颁布。且新《课标》强调“文化意识”和“人文性”,而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的典范,内容和表达形式对学生有极大吸引力,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它的人文内涵能给学生个性发展及跨文化意识提供了有利凭借,并强调了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开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由于教师自身素质差别较大,定位也有所不同,再加上选修课的难度和深度有较大的弹性等,所以很难正确有效地进行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教学。因此,对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课程进行文学选修课的分析与研究能帮助高中英语教师准确理解新《课标》的理念、正确把握其精神实质。

2.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开设现状

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大致分为三类:英语文学作品阅读(主要是英文小说);英语影视欣赏(主要是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和英语戏剧表演。已开设的英语文学欣赏类课程还比较丰富,涉及到了小说、影视和戏剧,但遗憾的是,相应的教材却十分稀少,目前已经出版的高中英语文学欣赏类教材只有三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说欣赏入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文学欣赏》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影视欣赏》,多数教师采取根据课程内容印发讲义的形式。

3. 新《课标》对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开设的启示

3.1 工具性以及人文性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而且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也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要落实工具性,又要体现人文性。因此,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语言能力上的发展,也要着眼培养学生完整人格和创造能力。而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人文性特点在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更易达到新《课标》所说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上的双丰收。

3.2 大量而高质的输入

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开设符合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克拉申(1981)认为,外语学习者所能做的一切就是接触大量的、可理解的、有趣的且相关的输入。且新《课标》中对阅读量做了一定的要求,如在五级读的技能上的要求为“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就我国外语教学现状而言,语言输人量的不足已经成了妨碍英语综合技能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一局面,创造良好的外语输入环境,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此外,材料的可读性、趣味性也是值得关注的,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对来说,文学作品,如小说、戏剧等有人物,有情节,故事性强,与其他题材的语料比,更能吸引学生。”

3.3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学习一种语言也是对该语言文化的学习。当明白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才算真正地了解了这个语言。新《课标》同样提及了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英语文学作品有着很大的优势。相对于更多地出于针对语言知识和规范而编写的教材来说,文学作品更多地反应了社会和文化背景,能学习隐藏着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如民俗和国外的价值规律。

4. 高中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意义`

4.1 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学的熏陶。学生的语言技能需要通过适量而优质的阅读来实现。学生的语感、审美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也会逐渐积累,使英语文学作品变得有吸引力,提高学生上课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作家通过文字来传递思想,反应社会文化。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学生能够了解国外文化知识,拓宽视野,促进跨文化交际,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发展。另外,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中不仅有极强的艺术效果,也有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学生在阅读的中进行批评性思考,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4.2 我国优良的文学教学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现行教材中文学教学传统的流失,例如1982年版的英语教材高中三册课本中选自浅显的英语原著或其他语言著作英译的课文约占80%,体裁包括故事、短篇小说或小说节选、短剧、诗歌、传记等,而在偏重工具论的全球化时代,现行a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文学作品所占比例明显减少,而代之以大量的日常生活题材,不仅较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并且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马隽,2006)而且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种理念正是对我国英语文学教学传统的传承,向老一辈的英语学者的学习他们大量且广泛的阅读习惯。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新课程标准分别对一般高中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提出了相应的有关“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开发与实施,是对我国中断了的英语文学教学传统的传承,也是对应试教育下异化了的文学教学的一种拨乱反正。

5.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1 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英语课堂文学教学严重缺失,尝试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开课数量较少、开课质量差,开设中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全国范围来讲,很多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了顺序选修,却忽视了系列Ⅱ任意选修,其原因主要归结于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拨款不到位,课程开发缺乏专业指导。同时,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把英语选修课的开设作为必修课的延伸,内容仅围绕高考要求,设计安排以语言知识与技能类为主,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不能根据兴趣自愿选修,而是被强制性要求全部修习。例如语言应用类与欣赏类因其涉及的内容不在高考范围之内以及师资的限制而不被多数学校重视。另外,学校开设的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应涉及小说、影视以及戏剧等形式。其中,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因其娱乐性而备受学校和学生的喜爱,然而小说阅读和诗歌却未能得到青睐,只有少数学校尝试了开发,并很少开设诗歌欣赏课程来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需要。

第二,由于教师个人评价基本是以学生考试分数为准,教师经常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导致课堂枯燥乏味,效果不佳。其次,尽管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十分重要,但在实践中还是以“题海战术”为主,并没有真正扩大学生阅读量,特别是英语文学的阅读。目前,教师本身文学积累稍显薄弱,文学素养较为低下,并认为文学选修课是比较耗时耗力的。

第三,对于学生而言,学生为了应试,只有当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对高考分数有所提高时才会产生较大的兴趣。可见,学生的功利心理较为严重,且在应试教育下不能全面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5.2 相应的解决措施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问题,本文相应的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来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法。

第一,在学校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呼吁学校开设选修课,以此引起学校重视;改革过分强调甄别淘汰功能的评价手段,更新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保障;开发课程资源,如实用的选修课教材,完善课程设置,开设深受学生喜爱的经典小说赏析、诗歌、散文、戏剧等课程。

第二,在教师层面,应改变传统教育理念,转换教师角色:要从课程的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和组织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从教学的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反思者和研究者(肖川,2004:291),新课标中也提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的理念,而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能满足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马隽,2006:291);同时,教师应参加师资培训,提高文学素养,为开设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打下基础。

第三,在学生层面,应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习惯,如良好的阅读、背诵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不仅可以培养语感,也可以锻炼思维方式、扩大词汇量,丰富文化积淀和拓展知识背景,提高审美品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应科学建立选修课评价机制,有效提升学习热情和效果。

8. 结语

本论文研究了目前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教学的现状,它不仅有很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英语文学选修课开设不够具有规范性,课程也没有达到多样化,而且学生缺乏选修课学习的指导,学生对选修课与高考关系的认识不正确,选修课教学也有待提高。而对2011版新《课标》的正确解读并掌握好其理念,能有效地帮助学校在高中进行英语文学选修课,并且本文提出解决现有问题的对策,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与要求。■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tephen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New York: Pergamon, 1981.

[2] 马隽. 新课程标准下普通高中英语文学欣赏选修课的开发和实施[D].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3] 肖川. 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谢曜蔚(1992―),女,汉族,浙江台州人,浙江师范大学初阳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上一篇:浅析英语情景教学特点及实施策略 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及风险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