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也成低也就”的概率

时间:2022-07-04 03:48:50

购物、办事、择业等最恼人的就是“高不成低不就”,但概率却是“高也成低也就”的一种重要数学分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高至科学前沿,低至百姓琐事;难至地震和气象预报,易至街头摸彩等都要用到概率知识.大学里研究概率的高深理论,小学生当然不懂这些,但他们却也知道抛掷硬币时,正(或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0.5.街头骗人的摸彩游戏,精明的庄家(设奖者)不懂得概率,但他们为什么敢于允诺“若满足一定的条件,将重奖”?胆大的原因是他们凭直觉就知道这个“条件”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概率几乎为零,这样就保证庄家只赢不输,所以人们总结出“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的宝贵经验,告诫人们别去上当受骗,你的“运气”永远没有庄家好.

一、 概率理论的发展有个曲折过程

摸彩其实也是一种,有意思的是概率理论竟起源于.17~18世纪,社会中的各种行为激发了数学家的灵感,他们以无比的热情和智慧投入对这些行为的研究,不断取得研究成果,揭露了许多行为的欺诈本质.后来科学巨匠伽利略对行为嗤之以鼻,转而研究高雅实用的问题,同样也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后被称为“使欧几里得几何相形见绌”的重大成果之一.

与所有科学和数学理论一样,概率理论的发展也是充满了“斗争”.开始形成的理论是很不完备的,遭到各方面的责难.但研究者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坚不可摧的且运用极其广泛的概率理论大厦.我们的数学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哦,历经艰险,克服万难,登顶一看,风光无限!

故有诗赞曰:枝梢雏凤人怜爱,虎跃龙腾成气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 何来“概”率之称

数学最讲究严谨、缜密和精确,是比较忌讳“大概、差不多、也许、可能”等词语的,但为什么概率的名称中却有“概”这个似乎与数学理性精神相悖的字眼?抛掷硬币,虽然正(或反)面朝上的概率为0.5,但若只抛掷两次,就不能保证朝上的恰好是“一正一反”.所以就有了大数理论,即抛掷硬币的次数越多,一般来说正(或反)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抛掷次数之比就越接近于常数0.5.严格地说来,这个常数是概略的,甚至是“模糊”的,但不是有这样一句含义深刻的话吗?“最模糊的正是最精确的”,道出了“模糊”与“精确”的辩证关系.

设有事件A:射出的箭可能中靶,也可能不中靶;事件B:射出的箭打中月亮;事件C:射出的箭中靶.事件A是必然事件,其实是废话;事件B是不可能事件,也是废话;事件C则是随机事件,一般地,其概率P(C)∈(0,1),最有研究价值的就是随机事件的概率.某人欲投资一个项目,须先进行风险评估,实质就是研究投资成功的概率.类似的实际问题很多,可见研究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如今高科技已得到飞速发展,但地震和气象预报却是滞后的,水平再高、能力再强的地震和气象预报部门,也不敢说大话,承诺“我的预报绝对准确”,因为是“概”率啊!在人们没有找到更准确的预报方法之前,这种“概”率还是很起作用的哩!不过要说明的是,在高中数学中研究的概率,要比地震和气象预报准确得多,大可不必怀疑其巨大的实用价值.

三、 如何理顺各概率公式的关系

研究概率如果总是依靠大数理论,是不切实际的,所以人们创造了一整套简便易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产生了一系列概率公式,如果能将这些公式拴在一根“红绳”上,成为一个自然和谐、无须死记硬背的整体,那该多好哇!行啊!下面结合集合理论来理解,则更好玩.

(1) 随机事件的概率.设全集U与集合A,它们元素的个数分别记为n,m,在集合U中任取一个元素,则此元素在集合A中的概率为mn.在抛掷硬币“正面朝上”的游戏中,n=2, m=1,概率为12,就是这么简单,可应用范围可广了!

(2) 设全集U与集合A, B,它们元素的个数分别记为n, m, p,且A∩B=,在集合U中任取一个元素,则此元素在集合A∪B中的概率为m+pn.其实这是(1)的小拓展,公式m+pn的实质与公式mn别无二致.则在概率公式中,就有了P(A+B)=P(A)+P(B),被称为加法公式.

(3) 设全集U与集合A,它们元素的个数分别记为n, m,在集合U中分两次分别任取一个元素,则此元素均在集合A中的概率为mn×mn=m2n2.究其实质,仍然与mn一致,不过m变成了m2, n变成了n2.则在概率公式中,就有了P(A・B)=P(A)P(B),被称为乘法公式.

(4) 依概率的加法公式,有P(A+)=P(A)+P(),这里的叫做事件A的对立事件,若将A+看作一个事件,则此事件为必然事件,既P(A+)=1,若P(A)=p,则P()=1-p.用处可大哩!

(5) 集大成的一个概率公式.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某人射箭,命中的概率为p,则依(4),知没有命中的概率为1-p.

若某人射n支箭,求其中k(k≤n)次射中的概率.k次射中分布在n次中,为最简单的组合问题,知有Ckn种分布方式.依乘法公式,得pk.又有

n-k次没有射中,再依乘法公式,得(1-p)k.故所求概率为Cknpk(1-p)n-k.

非常有趣的是,若设射中的事件为A,则没有射中的事件为,那么事件A+为必然事件,即P(A+)=1,而事件A+包含“n中0不中;n-1中1不中;n-2中2不中;…;k中n-k不中;n中0不中”几种情况,则有

Cnnpn(1-p)0+Cn-1npn-1(1-p)+…+Cknpk(1-p)n-k+…+C0np0(1-p)n=[p+(1-p)]n=1.

竟然与二项式定理结上了缘,无怪乎公式Cknpk(1-p)n-k被称为概率的二项分布公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了数学的神奇和美妙,令我们叹服赞佩不已!不得不由衷地说:“数学,我爱你!”

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理顺以上关系,构建出和谐统一的知识系统,那么所有公式就都成了我们的心中之物,想忘记都不可能,得心应手的运用还在话下吗?

四、 佳例解析试锋芒

例1 连续两次抛掷一枚骰子,分别得点数m, n,则方程x2m2+y2n2=1表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概率为 .

解析

方程共有6×6=36(个),因为当m<n时,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所以这样的椭圆有5+4+3+2+1=15(个),故所求概率为P=1536=512.

点睛

公式mn的简单应用,注意到“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即可万无一失.

例2 某批产品有7件正品,3件次品,每次取1件进行检测,取后不放回.记恰好取到第k次时,将3件次品全部取出的概率为f(k),求f(k)的最小值与最大值.

解析

由题意,第k次取出的肯定是次品,那么前k-1次中有2次取出的是次品,

所以f(k)=C23Ck-37Ak-1k-1Ak10=(k-1)(k-2)240=1240[(k-32)2-14] (3≤k≤10).

所以当k=3时,f(k)有最小值1120;当k=10时,f(k)有最大值310.

点睛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是高中数学中的“重头戏”,将此问题巧妙地嵌入独立试验概率问题中,更显新颖独特.

例3 甲、乙、丙、丁四人相互传球,

先由甲传给另外三人中的

一人,接到球者再将球传给另外三人中的一人,求恰好在第4次又传

回到甲手中的概率.

解析

关键是求出公式mn中的分子m和分母n.易知n=34=81.如

何求m,难以用排列组合公式.借助于图1,一传有三条线,只要考察

其中的一条线就可以了.第三次甲传乙或丙或丁后,第四次都有传给甲的可能.又第二次乙传丙或丁后,由于第三次都有传给甲的可能,所以第四次传给甲的可能分别有2次.则知在第4次又传回到甲手中的有m=3×(3+2+2)=21(种)可能.

故所求概率为2181=727.

点睛

传球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游戏,甲、乙、丙、丁四人传球最后又回到甲,有趣!又用了枚举法,但在操作时决不是盲目地简单计数,而要发现和应用规律,使操作更简捷流畅.

例4 某银行有一自动取款机,在某一时刻恰有n(n∈N)个人正在使用或等待使用该取款机的概率为p(n),且p(n)与时刻t无关,统计得到

p(n)=(12)n・p(0), 0≤n≤5,0, n≥6,

求在某一时刻,这个取款机没有一个人正在使用或等待使用的概率.

解析

因为当n≥6时,p(n)=0,也就是说,当人数不小于6时,正在使用或等待使用该取款机的概率为0,那么当人数小于6时,正在使用或等待使用该取款机的概率之和为1,即p(0)+p(1)+p(2)+p(3)+p(4)+p(5)=1,遂转换为p(0)1+12+122+…+125=p(0)・6332=1,

所以p(0)=3263,即没有一个人正在使用或等待使用的概率是3263.

点睛

提供的是一个崭新的实际问题情境,须深入阅读理解题意,善于将问题转化为概率模型,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p(n)的表达式是一个分段函数,因为当n≥6时,p(n)=0,则判断∑5n=0p(n)=1就成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数列求和与概率问题的巧妙结合使此题具有不同凡响的新意.

例5 假设每架飞机在飞行中每个引擎的故障率均为1-p,且各个引擎是否有故障是互相独立的,又若至少有50%的引擎能正常工作,飞机就可正常飞行.已知4引擎的飞机比2引擎的飞机飞行更安全,试求p的取值范围.

解析

4引擎的飞机安全飞行的概率为C24p2(1-p)2+C34p3(1-p)+C44p4=6p2(1-p)2+4p3(1-p)+p4.

2引擎的飞机安全飞行的概率为C12p(1-p)+C22p2=2p(1-p)+p2.

则由题意得6p2(1-p)2+4p3(1-p)+p4>2p(1-p)+p2,化得p(1-p)2(3p-2)>0.

又0<p<1,故p的取值范围是23, 1.

点睛

求参数的取值范围也是数学问题的“重头戏”,构建关于此参数的不等式――目标不等式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利用关键词“更安全”可得此不等式.要注意先决条件0<p<1.

上一篇:细比较 识时态 下一篇:例谈高分作文的七个“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