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及森林植被的治霾功能探讨

时间:2022-07-04 12:02:08

【前言】秦岭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及森林植被的治霾功能探讨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 秦岭生态功能区植被多样性 秦岭生态功能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且具有植被类型丰富、植被垂直带谱完整等特点。秦岭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秦岭南坡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属长江水系,分布着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东洋界动物。秦岭北坡为暖温...

秦岭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及森林植被的治霾功能探讨

摘 要:本文介绍了秦岭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以及秦岭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探讨秦岭森林植被的治霾功能,提出保护建议。

关键词:秦岭;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森林植被;治霾功能;

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5014

秦岭,位于中国大陆中西部,雄峙中原,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与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的“父亲山”、“母亲河”。在地理学家、水文气象学家心目中,秦岭是南北方地理、亚热带与暖温带气候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2大流域的分水岭;在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心目中,秦岭是珍稀植物、动物的宝库,是濒危动物的栖息地和避难所。在生态环境学家、水利、水土保持学家心目中,秦岭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最大碳库,是“绿色水库”,是中国中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近百年来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由于社会整体对秦岭的生态功能了解不够,对开发建设造成的生态效益损失认识不足,生态保护意识不强,而对生态资源占有的欲望强烈,秦岭生态资源基础薄弱,生态保护的体制不够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不能通过经济手段调节秦岭资源开发行为,出现的过度的开发、泛滥的消耗、超标排放,导致土地、水源和空气等资源、环境遭受严重污染,雾霾肆虐,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1 秦岭生态功能区植被多样性

秦岭生态功能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且具有植被类型丰富、植被垂直带谱完整等特点。秦岭是我国中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秦岭南坡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属长江水系,分布着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东洋界动物。秦岭北坡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属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着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古北界动物,其生态服务范围涉及陕西、河南、湖北、甘肃、四川等区域,涉及长江汉江流域和黄河中游流域,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益的京津地区。秦岭对于维系我国中部生态安全有着举足轻重作用。

1.1 秦岭生态功能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

秦岭生态功能区主要生态类型有:森林、灌丛、草甸、灌草丛、荒草坡、山地、农田、果园、河溪、水潭、石海等。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为该区的主体生态系统,占其总面积的70%。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面积最多、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它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

1.2 植被类型丰富,珍稀濒危、特有植物丰富

从中国植被分布区系看,秦岭位于中国华北、华中、唐古特及横断山脉等植被地区交汇处,是东亚植物区中的中国-日本森林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亚区的交汇带,是华北区系和华南区系的交汇区。使得该区植被区系同时兼有各种成分,也是许多在分类学上比较古老、原始的植物类型的分布区之一。秦岭区系组成不仅丰富,而且种属科在全国植物区系中所占的比例依次升高,尤其是科级和属级的分类学单位所占比例相当高。

1.3 植被垂直带谱完整

秦岭植被景观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秦岭北坡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为代表,自下而上形成了山麓农耕植被带、低中山落叶栎林带、中山亚高山桦木林带、亚高山针叶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构成了典型的暖温带山地森林植被景观。秦岭南坡以水流域为例,自下而上包括丘陵农耕植被带、含常绿树的落叶阔叶林带、落叶栎林带、含针叶林的高山桦木林带、以及高山灌丛草甸带,构成北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秦岭植被垂直带谱完整,且南北坡植被垂直分布带谱的性质差异明显,在我国乃至欧亚大陆均较为罕见。

2 秦岭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

秦岭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 涵养水源

森林植被可以有效拦截和储存降水,并通过温润土壤补给地下水,维持水分的有效循环。形象地说,其生态系统就象无形水库,水多可以储存,水少可以释放,被喻为“绿色水库”。据测算,有林地区比无林地区每公顷多蓄水量300m3,密闭和多层结构的森林可减少土壤侵蚀量90%,多林流域可将侵蚀模数降到1000t/km2的安全水平。据统计,秦岭山地林区现有林地247.5万ha,森林覆盖率46.5%,占陕西省有林地总面积的54%。有林地蓄积量15257万m3。秦岭林区森林每ha年涵养的水量约800~1000 m3,粗估年涵养的水源总量相当于一座总库容30亿m3大型水库。

2.2 固碳释氧

森林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最大碳库,在维持地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工业化带来的大量能源消耗,排放CO2,导致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升高,形成“温室效应”,全球气温升高,这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解决好这一问题,要求世界各国节能减排;应保护和培育森林植被,充分发挥固碳释氧作用。据测算,森林每生产1t干物质,可吸收CO2 1.63t,同时释放氧气1.2t,被喻为地球之“肺”。据国家林业局2007年统计,中国森林面积为19545万ha,森林覆盖率20.4%,总碳储量78.11亿t,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等6项,生态效益年价值达10.01亿元,在中国GOP中占有相当比重。

2.3 培育并保护生物多样性

秦岭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生态环境,奠定了各种生物物种生存的基础,使其成为中国东西南北生物交汇和过渡地带,具有丰富而奇特的生物多样化。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在中国和东亚地区均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3 秦岭森林植被的治霾功能

森林植被是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林木制品和各类林副产品,具有经济效益;通过固碳释氧作用,还具有治霾功能。主要有以下5点:

3.1 净化空气

地球上60%的氧气来自植物,1hm2阔叶林释放的氧气可供1000人呼吸用。

3.2 吸收有害气体

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各类有害气体,其中CO2的60%被林草阻留吸收。

3.3 阻滞降尘

主要依靠植物叶面, 1hm2树林1a可以吸附各种灰尘达300~400kg,绿地减尘达37%~60%,绿化地面的空气含尘量比未绿化地面低50%;草地上空粉尘仅为地的15%~30%。

3.4 减少空气含菌量

闹市区的空气含菌量比绿化区多出7倍;不同树种杀菌作用不同,樟、桉、柏等树种杀菌能力较强。

3.5 调节气候

据统计,林地降水量比无林地高16%~17%,有的学者认为,我国西北地区绿化后可以增加年降水量110mm;还可调节气温,据实验资料,夏季城市绿地气温比广场水泥地面低10°~17°,比柏油路面低12°~22°;还可调节湿度,一棵阔叶树每小时可蒸腾25kg水分到空气中,1000棵树的地方相当于在地面洒水500t,相对湿度比路面高7%~14%。

据中国农业大学孙淑萍的研究成果《北京城区绿化对空气可吸入颗粒物与降尘的影响》显示,绿化覆盖率增高,颗粒物浓度就降低。覆盖率为98%的区域,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是覆盖率5%的区域浓度的15%上下,比覆盖率33%的区域低50%以上,覆盖率33%的区域也比覆盖率5%的区域低59%。

秦岭森林覆盖率为46.5%,有林地面积为247.5万hm2,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54.1%;有林地蓄积量1.53亿m3,占全省有林地蓄积量的66.13%。按面积比拟法和覆盖率系数法计算,秦岭森林碳储量应为2.89亿t。若有林地蓄积量保持1%的增长率,可多吸收CO2 403.4万t,同时多释放氧气297万t。可以说,秦岭既是碳库,又是氧库。

西安位于秦岭北麓,受益于秦岭的“白天上山风、夜间下山风”输送空气影响,缓解了大城市共有的热岛效应,也驱散了部分雾霾,近3a来,雾霾不是很严重,2014年4月西安出现18个蓝天,2012年、2013年分别为24d、16d,在北方城市中处于较好状况。

为治理西安雾霾,西安市规划局提出,实施生态隔离体系规划,利用昼夜不同的“主导风”,在秦岭北麓以及周边塬体的主要部位建设“楔状”生态用地,形成顺畅风道,用秦岭的“上山风、下山风”输送空气,将秦岭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引入西安,此举必将大大改善西安空气环境。

4 秦岭生态环境和森林植被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从总体来说,秦岭生态环境和森林植被保护现状是好的,但局部区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秦岭北麓环山带是关中平原的南缘线,是渭河南岸各支流的出河口,在长达数百km的带状区域里居住着渭南、西安、宝鸡3市16区县86个乡镇的10余万农业人口,分布着16个森林公园、30多座蓄水工程和众多的旅游景区,有数百家工矿企业和很多采石场,乱垦、乱伐、乱建、乱排放现象相当严重⑴,对秦岭生态环境和森林植被保护构成威胁。

因此,建议将秦岭南北坡,尤其是北坡直接滋养的城乡社会发展和城乡聚居生活纳入复合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之中,兼顾人、水、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和发挥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效能。

以秦岭生物垂直分布特征划分生态保护和开发带,重点是浅山、洪积扇、黄土台塬、高阶地和部分低山丘地带。

以渭河较大支流为单元,加强规划和治理。尤其是城市区段的保护性开发,使分区分片科学规划与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相互融合,适度发展山区生态旅游以及生态农业、牧业、渔业等节能低碳、无污染的现代产业、服务业。

因地制宜实施林、草、农、灌、水工程和水环境建设,科学处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调整好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城乡居民形成生态化的吃、穿、住、行、用方面的环保行为和消费方式,强化人们的“关爱秦岭、保护生态”的环境意识。

上一篇:探究森林培育工作的原则 下一篇:菜豆品种吉菜豆2号选育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