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文言词汇复习路径浅探

时间:2022-07-03 10:43:47

高三一轮文言词汇复习路径浅探

在高三一轮复习中,课内文言文如何复习,一直是困扰高三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对一篇已经学过的文章,教师还没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译?教师“炒剩饭”如何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一篇文言信息量很大的文章,教师到底该怎样取舍等等,这些问题常常会让高三语文老师犯难。而近期北京大学古汉语研究专家蒋绍愚先生在《文白关系与文言文教学》中说“如果从读懂文言文角度来说,首先是词汇教学,词汇教学又重在常用词的教学”,可谓一语中的,为文言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也启发了我们如何进行文言文复习。然而如何来进行常用词汇教学与复习,蒋先生却语焉不详。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高三一轮文言词汇复习中的一些做法,谈谈自己的理解。

路径一:借助成语,激起兴趣

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固定短语,具有历史的习用性。大多数的成语都已具有1000年到2000年的历史,有的甚至更早。因此成语是在现代汉语中保留古代汉语词汇最集中的一种短语样式,几乎每一个成语都包含着文言词汇信息。这就为我们复习文言词汇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再者成语具有结构比较固定――以“四字格”为基本的格式,形式简洁,便于记忆等特点,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复习效率;还有很多成语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如果利用好,就一定会增加学生记忆文言词汇的兴趣。如笔者在复习到“穷”这个文言实词时就提供了:“穷兵黩武”“穷形尽相”“山穷水尽“图穷匕见”“穷途末路”“日暮途穷”“穷寇莫追”“穷则思变”“穷乡僻壤”“穷山恶水”“穷而后工”“穷且益坚”“穷原竟委”“皓首穷经”“穷家富路”,然后加以归类合并就可以讲清“穷”的常见义项。①作为“穷尽、到尽头”意思的成语有:“穷兵黩武”“穷形尽相”“山穷水尽“图穷匕见”;②作为“阻塞不通、走投无路”意思的成语有:“穷途末路”“日暮途穷”“穷寇莫追”;③作为“困窘、不得志”意思的成语有:“穷而后工”“穷且益坚”;④作为“荒僻”意思的成语有:“穷乡僻壤”“穷山恶水”;⑤作为“彻底研究、彻底推求”意思的成语有:“穷原竟委”“皓首穷经”;⑥作为“贫穷”意思的成语有:“穷家富路”;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穷”的常见义项,又复习巩固了大量关于“穷”的成语,也觉得文言词汇并不枯燥,收到“一石二鸟”的复习效果。一轮复习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利用成语,通过分析、解释成语中的语素,让学生从日常接触的语言现象中积累文言词义,学生会倍感亲切,也有利于破除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路径二:利用“小学”,添点理趣

“小学”作为传统的语言文字学,是研究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学问。已故的北大文史研究专家吴小如先生在其《吴小如演讲录》一书中指出“治文学应该略通小学”。其实,作文语文老师更应该通点“小学”,这样在讲解文言词汇时就不仅可以让学生知其然,而且可以知其所以然。笔者在一轮复习中就经常适当地讲点文字学和训诂学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理性辨别词义的能力。如在复习《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时,我顺带问学生“适”作何解,结果很多学生回答不上来。接着我就把“适”字从构形的角度加以分析:“适”从“u”即走之旁,啻声。根据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凡从某者皆有某义”,我们可以推知“适”应该和行走有关,再结合语境就可以明确此处的“适”当解释为“到……去”。接着我又拓展了“u”部关于行走动作的字:“逆”“遁”“逡巡”“还”“逾”“违”等;“u”部关于行走性状的字:“迥”“通”“达”“迂”“速”“遐”“迩”等;“u”部关于行走有关的事物:“迹”“途”“道”等。以类相从,学生就可以掌握大量同一部首的文言词汇。著名文字学专家王宁先生在《再谈汉字教育的科学性》中所说“汉字总是因义构形的”“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因此我们在文言词汇的复习中完全可以借助分析汉字的构形来理解它的含义。

依据字形,我们还可以弄清字的本义,然后根据或借代或比喻或抽象等词义的引申途径,我们就能弄明白一词多义现象的原委。如“兵”甲骨文中像两手拿着斧斤,本义就是兵器,如“弃甲曳兵”就用的本义。通过借代引申拿兵器的人“士兵”;众多士兵一起就组成了“军队”如“不敢兴兵以据大王”(《荆轲刺秦王》);军队进行的活动就有了“战争、打仗”义如“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打仗需要策划“兵”又引申出“谋略”义如“纸上谈兵”等等,这样的复习,就让学生从字理上、规律上理解掌握了汉字,也提高了文言词汇的复习效果。

训诂学作为传统的语义学,在训释词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高三一轮文言文复习是在学生拥有一定的文言阅读量和词汇量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能适度、有选择地讲点训诂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文言词汇学习的方法和提高学生辨别词义的能力。笔者连续多届高三复习都要讲训诂学中的“对文”“连文”“变文”“互文”方面的知识,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的问题。如2013年安徽省文言文实词考查题“人众车舆”中“舆”释为“众多”,根据对文知识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该释义是正确的。再补充点对文同义对文反义的例子,学生就更明白古人的这种行文规律。“连文”指具有同义或近义关系的两个词语往往连接起来使用的一种行文方式。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也大量存在,如下面例句中加点的词语: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②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隆中对》)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④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⑤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和“浸润”“咨诹”“讽谏”“扣问”“丰登”“殄灭”“穷困”“零落”“儿息”等等不一而足,学生如果知晓古人的这种行文方式,在具体的语境中认真地加以体察与推究,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词义辨别能力。如果老师能讲讲“凡同声多同义”的规律,学生也就明白为什么“元”“源”“原”都有“本来、原本”的意思,“午”“仵”“迕”均有“违反、抵触”的意思。

一轮复习文言词汇时,如果讲点“小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明汉字之理,得汉字之法,从而能够以简驭繁,记的文言词汇也更具系统性和条理性。正如黄侃先生在《声韵略说》中所言“夫所谓学者,有系统条理,而可以因简驭繁之法也。明其理而得其法,虽字不能遍识,义不能遍晓,亦得谓之学。不得其理与法,虽字书罗胸,亦不得名学”。

路径三:穿插故事,添点情趣

流传的中学生“三怕”,文言文就居其中之一。不少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往往是惧怕记忆文言词汇。词汇不通导致文意不明,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兴趣。尤其在复习中他们会觉得更枯燥、更单调乏味。如何在文言词汇复习时有点味道,穿插篇幅短小的故事,不失为一种奏效的方法。如笔者复习“鬻”时加入了《韩非子》中:“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也就是“买椟还珠”的寓言故事,熟悉的成语,“陌生”的故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复习“舍”时,笔者引入了《战国策》中“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原文如下:“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插入故事既提供了语境,锻炼学生推测词义的能力,又增添了情趣,让学生觉得文言文不再那样面目可憎。

总之,在一轮复习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的兴趣,更要讲清词汇含义的来历,使语文课堂多点理趣,让学生知道更多的所以然。“凡物之然也,必有其故。而不知其故,虽当,与不知同,其卒必困。”(《吕氏春秋・审己》)这样方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文言词汇量。

郑伟,教师,现居安徽阜阳。

上一篇:给青蛙国派国王 下一篇:卤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