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空饷”背后的制度失守

时间:2022-07-03 10:43:27

“吃空饷”背后的制度失守

顾名思义,“吃空饷”就是有人不在单位里工作还在单位里拿工资。这个词原出自军队,上边按照人头发饷,下面为了贪污军饷,虚造花名册。

“吃空饷”有损社会公平

“吃空饷”造成了分配不公。瞒报不符合遗属补助条件、生病以及已死亡或被判刑的人员等“岗位在人不在”是“吃空饷”常见的形态,这部分人没有提供相应的服务和劳动,但却获得了劳动报酬,这不仅侵害了纳税人的权益(“吃空饷”吃的都是财政的钱),更与按劳分配的原则背道而驰。

我国劳动人口一直处于供大于求、就业形势严峻的态势。据人社部统计显示,2010年底未就业大学生就有60万人,迫切需要更多的就业岗位。“一个人的事情三五个人干”的“吃空饷”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当于变相夺走了未就业人口的“饭碗”,是对就业公平的损害。

制度在哪里缺失

应该说,全国各地清理“吃空饷”的动作近年来不可谓不勤,力度也不不可谓不大。一些地方还成立了以纪委、监察局、人事局、编办、财政局等单位为成员的临时专门机构,负责清理“吃空饷”的普查工作,并对外公布了举报电话,对“吃空饷”有关工作进行公示。

在制度化、规范化如此严厉要求的背景下,为什么还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吃空饷”的现象呢?我们的制度到底是哪个环节有所缺失?

从个人因素来说,“吃空饷”是少数公共部门和公职人员以“公”的身份侵害纳税人的个体权利,为满足私利而贪占公共资源,以地方或局部利益损害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我们设想,如果一个利益共同体中的一个节点,以正义的名义或只是恪尽职守而坚决断裂――比如,发放空饷的财务人员能严守财务纪律,吃空饷的人员能良心发现等,“吃空饷”就不会显得那样顺理成章。

“吃空饷”的成因复杂,除了部分是个人因素之外,还有些是历史原因、组织原因造成的。这一点,在相关部门谈到如何治理“吃空饷”时,就显得特别明显。他们常将“根据有关情况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挂在嘴边。但究竟如何追究,追究多少具体责任,却模棱两可。问及相关部门,相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问责无法到底,给“吃空饷”的人创造了条件。

“吃空饷”常年存在并禁而不绝,还暴露出现行人事管理体制中的诸多漏洞。就客观原因而言,主要是由于公共部门组织结构上纵向分层和横向分部的复杂性,造成薪酬拨付方与薪酬接受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流失,为“吃空饷”现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客观基础。从法理上讲,吃“空饷”就是利用自身职权或职务便利侵吞、贪污国有财产,而且数额巨大,是典型的腐败行为。在旧社会的军队里,被查出“吃空饷”是要上军事法庭的,不仅要丢官,甚至要掉脑袋。然而,我们看到,在各地清理“吃空饷”的过程中,最严厉的处罚也不过是让一些人将所吃“空饷”悉数吐出来了事,鲜见相关部门或单位的主管领导为此受到何种行政和党纪的严厉处罚,更少见“吃空饷”者因此被判刑。

坚决杜绝“吃空饷”

在中央倡建透明政府、服务型政府的今天,“吃空饷”已成损害社会公平的毒瘤,必须坚决杜绝。必须要增强政务的公开透明度,建立公共财政的监督系统,确保群众对公职人员编制、岗位配备与职责、工资发放等等的知情权,通过群众监督和专门机构的监督检查,杜绝暗箱操作行为。应按照相关的政策规定,加大对单位与个人骗取“空饷”的惩处力度,给予“吃空饷”者纪律处分、开除公职等处罚。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让“吃空饷”的人和单位受到法律上的惩罚,追缴已经领取的报酬,并按照数额大小,追究其刑事责任。

上一篇:美丽行业的丑态 下一篇:择校热高烧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