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采访浅析

时间:2022-07-03 09:04:28

隐性采访浅析

隐性采访是记者隐瞒记者身份或采访目的进行的采访,是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的,主要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或是真实采访意图,以偷拍、偷录为主要手段对人事进行的一种非常规采访活动。隐性采访是有特殊使用条件和限制。

隐性采访,也称“暗访”、“隐蔽采访”等,港台地区习惯叫法则是“秘密采访”、“化装采访”、“匿名采访”等,是新闻采访的一种特殊形式,很早就被国内外记者运用于实践之中。近年来,各级媒体在新闻事件的调查中,频繁使用隐性采访的方式,给受众带来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在对令公众深感嫌恶的现象的披露上,使受众有更清晰的痛快淋漓之感,从而赢得了传播者和受众的青睐。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十余年屹立不倒,吸引人之处在于它能满足广大受众某种需要的能力,比如说隐性采访,它能满足人性里无从去除的窥私欲。越是关于别人的不好的一面,越是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获得的消息。就越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我们认为,新闻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形式和内容上求新,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理,不可避免的使用隐性采访。吸引新闻媒体追求非正常渠道的信息的原因有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记者采访中获取真实材料愈来愈难,正常的采访受到各种盘根错节的关系的阻挠。由于利益相关,地方各级主管的保护使得公开采访更为困难:特别是我国行政机关实行问责制以来,不少地方政府及个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采取了许多妨碍新闻采访的措施。各单位各部门只对正面的新闻报道感兴趣。

其次,受众赞成、认可隐性采访。在现代社会中,公众急切需要新闻媒体提供大量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消息,尤其是揭露现实中阴暗面的事实,以端正党风,净化社会空气,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隐性采访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这种需要,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肯定。

最后,由于受众对于各种新、奇、特的报道情有独忠,而各新闻媒体在深切感受这一点的同时,乐于采取隐性采访的方式。于是,当事的记者们接连不断地采用暗访和偷拍的方法,即使有些受众感到不妥,也会谅解。

从新闻发展角度看,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中的一种畸形成长。虽无明文禁止,但亦在法律保护之外。目前之所以尚未受到舆论的普遍谴责,是因为被揭露的事情维护了多数人的利益。

目前的情况下,各媒体在日常使用隐性采访方式上,存在滥用情况。滥用隐性采访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诱导式“钓鱼”采访。在隐性采访中,因诱导而致的新闻结论存在模糊性。这不仅会混淆事实,而且采访者本身也可能陷入法律纠纷。记者暗访中的语言、行为的主动、被动是至关重要的分水岭。有记者采访卖假发票的情况。假扮成购发票者,问“有假发票吗?”等。这属于典型的记者主动。如果对方问:“需要假发票吗?”,则属于对方主动。记者被动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有“诱导”违法犯罪行为之嫌,可以避免道德上的困境。

第二,过度介入式采访。记者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是随意的,想装扮成什么就装扮什么,没有任何限制。记者不能装扮成政府工作人员、不能装扮成司法工作人员、不能装扮成军事机关人员。国家公务人员是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的人员,其身份和职务具有法定性、特定性,记者不能装扮成国家公务人员,以行使公务的名义获取新闻。记者不应装扮成违法犯罪之徒。违法犯罪之徒不是正常的社会角色,是社会予以打击的对象,具有社会危害性。

第三,干扰秩序式采访。记者为得到某种新闻材料不惜干扰社会秩序的一种采访方式。山西阳泉的新闻媒体曾策划报道。在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配合下,几家媒体汇集一地,同时拨打几家医院的急救中心电话,声称某处有危重病人需急救,请派救护车。不明真相的几家医院的救护车先后赶到。110报警台、医院急救中心等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正常工作秩序遭到破坏。假使同一时间,真正需要报警、急救的人,因为媒体的“测试”得不到救助。那怎么办?因此,我们认为媒体的做法欠妥。

第四,利用隐性采访实施违法或者犯罪行为。记者利用自己手中的采访权获取一些非法的利益。例如,海南某法制报两名实习记者乔装改扮到定安、琼海两县暗访娱乐场所的设赌情况。两人通过参与。分别输掉1000元和200元后,以“公开曝光”相要挟,先后3次对当地公安机关进行敲诈,结果被依法逮捕。

与其他形式的新闻采访方式相比,隐性采访会更多的涉及到法律问题、产生法律纠纷。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泄露国家机密。记者在隐性采访中,介人事件过深,有时会忽略新闻中涉及的国家秘密,无意中在新闻写作中将国家秘密暴露于新闻稿件中,酿成大错。因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泄露国家秘密都是触犯刑律的一种行为。

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侵犯未成年人权益。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是予以特殊保护的,因此,隐性采访并不适合于未成年人。

综上,隐性采访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首先,要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其次,介人事件要适度,记者应始终牢记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记录者。记者隐去真实身份时要有一定的限制,采访是不得已才只能这样做的。

上一篇:群众文化应注重引导之管见 下一篇:浅谈报纸短评论的特点及其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