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的屏风

时间:2022-07-03 08:53:56

人们谈起中唐时期的唐宪宗,就不能不想到置于他御座之侧的一道道屏风。这些屏风刻录了三皇五帝的治国之要,是他治国理政的一件重要法宝。宋人编写的《容斋随笔》有一段详细记载:公元805年,唐宪宗即位后,为了励精图治,效法圣贤,振兴逐渐走向衰落的李家皇朝,他不仅早起晚息,用心诵读历朝实录,从中汲取兴亡衰败的历史经验,而且还把《尚书》、《史记》、《汉书》和《三国志》别有借鉴意义的警醒之言和治国之策,摘编成册,自作序言,刻在玉石屏风之中,置于龙廷御座之侧,时刻警醒自己和教育文武大臣。其中涉及治国之要的“清正廉洁”、“察人用人”的《辨正邪》和《去奢录》等两篇,更是早中晚一日三读,反复诵记,以求用人之公、施政之仁、治国之明。然而,世事的复杂就在于“说易行难”。尽管在朝廷之上,御座之侧,都挂着治国理政、用人察事的警策之言,但真正实行起来又谈何容易。说起来不免有些滑稽,就是这位被人们称为“元和中兴”的帝皇,时刻告诫自己要“用人之公”的中唐“英主”,恰恰违背了自己反复诵读的“亲贤臣、远小人”告诫,在用人问题上出现了重大失误,也为自己的历史书写了一处抹不去的败笔。据史书记载:元和十三年,在一次朝会之间,右补阙崔群针对当时宦官弄权的倾向,面谏唐宪宗不宜重用身边的心腹太监,提醒他朝堂之上要“远小人”。谁知这位“英主”不仅没有听从忠告,还龙颜大怒,迅即把崔群予以贬谪。自己的行动与自己熟读的典籍完全背道而驰。因此,他那一道道铭刻着历代治国用人之要的金镶玉制的屏风,不过是一种装饰和摆设,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最后遗下的不过是一个封建皇帝的笑料而已。

熟读史书,以史为鉴,并把历代资治之言制成屏风,置于左右,进行效法和借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清醒有为之举。但关键是要身体力行,付诸落实于行动之中。而不能屏风上刻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如果言行不一,说归说,做归做,自己倡导的政治理念,自己确定的守则规制,自己不想实行。那么,这样的屏风即使摆得再多再广,不要说置于御座左右,就是摆满整个宫殿;屏风中的词句即使再精辟再深刻,不要说有治国救世之策,就是有穷尽宇宙之理,对治国理政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裨益。历史的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唐宪宗执政后期,特别是在削藩取得一些成就以后,自以为取得了不朽之功,渐生骄侈,政治上刚愎自用,生活上追求长生不老。最后李唐皇朝在获得一段回光返照的所谓“中兴”之后,社会矛盾迸发,形势急剧转下,从此一蹶不振,一代不如一代,终于走向灭亡。

历史演进到现代,今天的人们像唐宪宗那样用制作屏风的方式来宣传治国理念的几乎没有了,他那维护封建皇朝的政治信条对我们更是不适用了。但是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规则、制度和政治理念。从这一点来说,这位皇帝的屏风仍然是一面可以借鉴的历史镜子。那就是:制度规则重在实行。这就需要我们按照提出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认真遵守并身体力行党的各项制度规定,把党的政策理念变为实际行动。如果我们制度订了,规定作了,根本不想实行,或者打折扣实行,那么,这样的制度、规定、守则,即使订得再多,印得再美,贴得再广,也是一纸空文。希望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正在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建章立制,实行整改的各级领导干部,能认真遵守并带头落实这些制度规定。切莫将这些制度规定印制之后,束之高阁,变成唐宪宗的屏风。

(董俊平)

上一篇:最需学会等待的星座 下一篇:谁不爱往脸上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