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学院高职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7-03 07:56:30

昭通学院高职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的思考

摘 要 校内实训室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产物,对于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高职专业来说,通过实训室的综合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而且能够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文章在论述校内实训室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表述了目前校内实训室建设的模式,期许对昭通学院高职专业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有所帮助,并提出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昭通学院 高职专业 实训室 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f Building School Training Room in Zhaotong University

――Take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YANG Xiucui, WANG Yiqiu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Yunnan 657000)

Abstract School training room is a product of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ity and maneuverability for stronger vocational professions, through comprehensive training room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y, social adjustment, and can meet the industry the need for talent, improve their employment rate. Article discusses the need for school construction training room, based on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current training room school building mode, hope to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training room and put forward some advice.

Key words Zhaotong University; vocation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room; tourism management

21世纪,旅游业激烈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旅游管理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要,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心态、观念以及价值观上的认识与行业的实际要求也存在着差距。为了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的重点在于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正是实践教学改革的产物。通过校内实训室的综合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且能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 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必要性

校内实训室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从学生向企业“员工”平稳过渡的桥梁。就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而言,不仅是为了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更是为了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旅游行业的工作。在加强学生对专业考察和专业见习中对服务岗位、服务流程、服务技能把握的基础上,还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独立处事的工作能力。同时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也要求教师要提高专业技能,培养“专业素养”,才能胜任实践教学的指导者。

(1)校内实训室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旅游企业在把学生招聘进去之后发现,学生存在“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完全不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还需要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随着旅游业竞争的加剧,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针对此种情况,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立足于企业需求,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着力培养高级技能型的人才。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实训室的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的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能培养学生适应并独立从事实际工作能力,为毕业后快速成长为企业高级人才奠定基础。

(2)校内实训室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其专业技能,对专业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质量、“专业素养”的高低制约着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水平。因此,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既是“老师”的同时,也是一名合格的“工作人员”和一名称职的“师傅”。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双师型”素质。校内实训室的建设,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的、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要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才能上岗,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亲身给学生做示范,手把手地进行实践教学。因此要胜任校内实训室指导教师这一职位,就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注意培养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对促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校内实训室的模式

2.1 学校自主模式

这是一种传统的模式,实训室所需的场地、设备设施、人员等均由学校提供和配备。建设完成后由学校统筹管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多数是由校内教师担任,也聘请校外兼职人员担任。

2.2 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和旅游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室建设之后共同管理,组织学生开展实训和经营。现在很多的职业技术院校均采用这种方式,如重庆英邦职业培训学校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教研室建立了校企共营经营性实训室――西点实训室。由企业提供如烤箱、冰柜、雕花工具等主要设备和技术支持, 学校提供实训室所需的场地和部分设备,场地分作两部分,一个教室按正规西点屋的标准设置,对外经营,另一个教室作为烘培室,除了放置烘焙设备外,还安置了课桌椅,作为平时上课、培训用。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实现教、学、做、售一体化。西点实训室建成后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英邦教育协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的局面。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探索出了“嵌入式”校外教学基地建设模式,采用校企合作共同创建实境训教环境方式,与旅行社、酒店等企业合作建设教学基地,双方在场地、设备、职业氛围营造等实境训教条件方面共同投入建设,在企业建立培训教室和教师工作站。利用企业资源,将部分实践性较强的核心课程转移到企业的教学基地完成。校企双方在签订协议时,明确各自的权责利建立了相应的运行制度。建立企业教师管理制度,聘请企业的专家、骨干以及经验丰富的师傅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制定《关于教师参加企业研修的有关规定》,要求专职教师参与教学基地企业研修每年不少于一个月,并与评优、职称评聘挂钩。要求教师通过研修提高职业素养和实践经验,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

3 昭通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的建议

就昭通学院高职旅游专业的培养来说,主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求学生掌握旅游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有关的旅游法律法规,了解我国的旅游地理、旅游文化。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学校缺乏实训室,不具备基本的技能训练条件,致使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满足旅游企业的用人要求。虽然教学过程中,学校也给学生提供专业见习和专业考察的机会,但是相对理论教学而言,这样的专业见习和专业考察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学生并没有从中获得很大的收获,仅对旅游行业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由于缺乏与社会部门、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使得教学和科研都出现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学校教育忽视了社会的需求。因此,建立校内实训室,加强与旅游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迫在眉睫。对昭通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着力培养善服务、精技能、懂管理、开拓型的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与管理人才,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对理论课时、实践课时要求不同于其他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行业要求与标准出现,实践教学要能够及时反映行业需求,因此在教学计划的拟定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反映行业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只有与市场紧密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应用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理论讲得再多,学生若不到实践中去领会,其效果可能还是事倍功半。比如说导游业务、现场导游等课程,建议这样的课程实践教学应达到总课时的一半,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去实践,较为深入地了解实际工作,让能力得到锻炼,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3.2 校内实训室模式的选择

鉴于昭通学院目前所处的发展困境,学院没有充足的资金建立自己的校内实训室,那么学院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模式,由学校提供建立实训室的场地和部分设施设备,企业提供主要设施设备和技术支持,建立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共同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当旅游旺季时,旅游企业会出现“用工荒”,学校就可以通过旺季顶岗实习的方式向旅游企业输送人才,解决企业用工荒,达到学校、学生、企业共赢的局面。顶岗实习是一种能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顶岗实习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学校可以达成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创造更多的价值。

3.3 建设“请进来+送出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模式,促进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训教师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熟悉企业的操作流程,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对人才的需求,而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部分直接来源于高校,甚至有的教师是相关专业转型过来的,由于缺乏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教师的授课基本上采取的是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静态教育教学模式。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是脱节的。因此应该重视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定期地从旅游企业中邀请高技能人才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聘请职业经理人或企业的行家能手作为兼职教师,发聘任证书,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利用他们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从政策上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假期,为教师创造社会调查和进行科研的机会,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进行生产性实践,参与到旅游企业的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去,学习和掌握旅游企业必备的技能和素质,既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人才需求,又能参照要求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理论培训。

参考文献

[1] 孙娈,徐建国.浅析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专业“嵌入式”校外教学基地建设.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

[2] 罗达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共建经营型实训室实践探索――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旅游教育管理,2011.7.

[3] 铁国花.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校企合作教育研究.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4] 郑春奎.旅游管理专业“一式三化”模式人才培养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

上一篇: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构建我校公共体育“课内外... 下一篇:从家庭视角探究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