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62例疑难配血的原因及处理对策

时间:2022-07-03 07:15:00

【摘要】 目的 探讨疑难配血的原因, 以便寻找解决疑难配血的措施。方法 分析62例疑难配血患者的病历资料, 总结发生疑难配血的原因, 采用各种方法, 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结果 62例疑难配血病历中, 自身抗体与同种抗体是引起患者发生疑难配血的最主要原因, 占80.6%, 其他因素占19.4%。结论 不规则抗体是引起临床配血不合最主要的原因, 在实际工作中应采用各种试验方法加以甄别, 给患者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 才能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关键词】 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处理对策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204

输血是治疗与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 为使输血成功必须使献血者红细胞表面的凝集原与受血者凝集素相对应。也就是说, 受供双方的血型必须相容, 否则受血者血液内的凝集素将破坏供血者的血细胞, 通过凝集反应形成血凝块。因此, 在临床输血中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是输血前的三道保险, 而交叉配血是防止发生错误的最后一道防线[1], 三者缺一不可。其目的是使输入的血液成分有效成活, 不会引起受血者的红细胞发生破坏。由于患者因个体身体素质不同、病情不同、用药情况的差异或其他因素, 往往会导致临床上配血困难, 若不能正确处理疑难配血问题, 常常会引发输血不良反应或者医疗纠纷[2]。现将本院62例疑难配血进行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10月本院配血不合标本62例, 年龄3~90岁。

1. 2 试剂 抗球蛋白试剂、谱红细胞、各种抗血清、红细胞放散试剂等(上海血液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凝聚胺试剂(台湾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微柱凝胶卡(广东中山生科技术有限公司), 所有试剂都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1. 3 方法 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 采用微柱凝胶卡检测;交叉配血用盐水法和微柱凝胶卡法;疑难时加做凝聚胺和抗人球蛋白法。对不规则抗体阳性者应确定抗体类型送中心血站找相同抗原阴性者配血。疑难血型用吸收放散试验确定。

2 结果

62例疑难配血病历中, 自身抗体与同种抗体是引起患者发生疑难配血的最主要原因, 占80.6%, 其他因素占19.4%。见表1。

3 讨论

在输血前进行配血试验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自从建立了血液抗凝与交叉配血技术, 输血成为了一种常规的治疗方法, 在所有医院都可以进行[3]。因此, 首先对患者进行ABO和RhD血型检测, 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多次输血者一定要做抗体筛选试验, 同时要了解患者病史、用药史, 因为少数患者会出现亚型或变异, 有的在病程中可发生血型抗原减弱, 从而造成ABO正反定型不符, 给配血带来一定困难, 此时, 采用吸收放散等血清学实验进行正确血型鉴定, 配合型输血。

通过对配血不合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 大概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大类。主侧凝集或主次侧均凝集是免疫性原因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现象, 原因是患者自身机体产生不完全抗体或自身抗体所造成的。而非免疫性原因主要是因为血清蛋白紊乱、清蛋白和球蛋白比例倒置或某些药物对红细胞表面的Zeta电位产生了破坏, 造成在交叉配血时红细胞出现串钱状凝集[4], 此时应对患者红细胞洗涤稀释, 配合型输血。

不规则抗体阳性是本院近2年疑难配血的主要原因, 占80.6%。其中不规则抗体又以同种抗体最多占54.8%。一般情况下不规则抗体在人群中的检出率为0.3%~2.0%。但是该阳性患者一旦输入有着相对应抗原红细胞, 抗原抗体出现免疫性结合, 在补体的参与下使得输入红细胞时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不规则抗体的产生一般是通过输血或者妊娠以后免疫产生, 当确定其特异性之后应输入无相应抗原的红细胞。若不确定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冷自身抗体时, 可使用自身红细胞进行4℃下吸收, 温盐水洗涤红细胞, 37℃下进行配血, 同时进行凝集素效价测定;如果不确定是否患者存在温自身抗体时, 可以使用自身吸收法或同种红细胞吸收法排除同种抗体, 当同种抗体效价比自身抗体要高时, 可以使用稀释法来消除自身抗体[5], 选则凝集强度最弱者输注。

对于标本、试剂污染, 器具不洁问题, 作者采取了更换试剂、盐水、一次性试管等;同时重新抽取患者标本配血, 很快解决了配血疑难问题。

综上所述, 引起疑难配血的原因很多, 而不规则抗体阳性是其主要原因。作者认为解决疑难配血的原因, 关键在于对交叉配血不合原因作出初步判定, 并结合患者病例资料和试验结果选择鉴定试验, 得出正确结果, 及时为患者提供配合的血液, 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赵民霞, 杜红梅, 马红, 等. 28例疑难配血原因分析.中国输血杂志, 2013, 26(1):8-9.

[2] 董兴华, 林正明, 江建锋, 等. 36例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中国输血杂志, 2012, 25(5):481-482.

[3] 冯天华, 赵长霞, 陈艳平, 等.临床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及对策.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2, 14(3):108-109.

[4] 吴为强.交叉配血不合常见原因循证分析.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13):1372-1373.

[5] 焦伟, 闭肇龙, 肖倩, 等.广西12家医疗机构514例疑难配血分析.中国输血杂志, 2013, 26(1):3-4.

[收稿日期:2014-11-11]

上一篇:空心螺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分... 下一篇:信息论教学中熵的一种引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