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永远不说再见

时间:2022-07-03 06:51:29

喝过尼罗河水的人,一定会再次同到埃及。所以,埃及,永远,永远不说再见。

巴黎飞往开罗的航班,整整5个小时。看着窗外的风景,犹如在欣赏着放大的地图。飞机掠过了雄伟的阿尔卑斯山脉,接着跨过了美丽的亚平宁半岛,随之便进入到蔚蓝的地中海上空。旅程的一半时间,几乎都在这片蓝色的海洋之上。那片阳光下的湛蓝,仿佛眩晕了人的大脑,我也随之昏睡了过去。

不知道过了多久,渐渐醒来。正好这时飞机接近了非洲大陆的海岸线,阳光也渐渐地西去。远远地看着那条弯曲的界限,泾渭分朗地分割着海洋和沙漠,一边依然是炫目的蓝,另一边却是雄浑的黄。如果更确切地描述这番景象,便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第一眼的开罗

开罗,非洲大陆最大的城市,中东地区的中心城市,聚集着1600多万人口,承载着5000多年历史的庞然大物。

到达开罗已然入夜,被出租车稀里糊涂地拉到了酒店,倒头便睡了。等到第二天拉开房间的窗帘,看到的便是这一轮好似沙漠日出的景象,红红的旭日配合着这座城市刚刚苏醒的庞大而笨重的肌体,让人强烈地感受那种粗犷和雄浑。

逛城,是旅行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顺着这座城市的无数条蜿蜒街道与拥挤的地铁,我的足迹渐渐地蔓延到了这座城市的各处。于是我发现这是一座非常非常多面的城市:阿拉伯、穆斯林、殖民、非洲、欧洲、古典的、现代的、工业化的等等这些元素都可以在开罗找到它们的影子。

开罗也有着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巨型城市一样的各种问题,混乱的交通、肮脏的街道、严重的空气污染、城乡接合部贫民区的无限制扩张……在郊区可以看到成片没有封顶的楼房。开始还以为是烂尾楼。后来打听了才知道,在埃及楼房封顶外装之后居住是要缴纳税款的。然而政府也没有规定不封顶的楼房不能居住,于是乎很多人为了逃税就钻了政府的空子,把房子盖成这样,不外装,不封顶,然后搬进去居住。

然而行走在开罗却是一段相当有趣的经历,因为只需要穿过几个街区,你可以从中世纪的阿拉伯走到近代的欧洲,然后还可以到达你所能想象的任何一座现代化城市的街头。开罗的中心区夜色非常现代,建筑的倒影和尼罗河上穿行的游船勾勒出的画面很迷人,丝毫不会逊色于任何一座城市。甚至当你看到这番景象的时候,很难想象离这里仅仅十公里之遥便是茫茫戈壁和沙漠,这座城市身处沙漠之中。浸有办法,这就是开罗,总会给你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惊奇。

存金字塔脚下

金字塔,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

整个埃及大大小小的金字塔90多处,但是最为有名的还是吉萨的金字塔。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巨大”,胡夫金字塔是所有金字塔之中最高大的,加上旁边还有他儿子哈弗拉的金字塔,和他孙子门卡乌拉的金字塔陪伴。因此这祖孙:代的金字塔加上狮身人面像和庙宇等建筑建造起来的建筑群,也就非常的雄伟壮观了。

当我走近这处圣地之时,这吉萨的金字塔,远远地屹立在沙漠之中,苍茫恢宏这些形容词对于它丝毫也不夸张。我去的时候是下午,阳光已经微微地西下了,这种光线照射下的金字塔真的很美,不仅仅是外形如同“金”字,就连颜色也渐渐变成了金黄。混合着黄沙的风阵阵地扑面而来,而一群群牵着骆驼的长队,却在这金字塔与黄沙之间悠然地穿行着,一下仿佛把思绪带到了以前看过的电影中的古埃及时代。萨拉丁城堡

开罗城内必去的景点不多,但是萨拉丁城堡绝对是一个必要的去处。

这座建于1183年的城堡,在埃及的地位绝对不会逊色于金字塔。因为金字塔代表着古埃及,而如今的埃及已经完全地伊斯兰化,这座巨型城堡和它之上的那座极具土耳其风格的阿里清真寺,是埃及乃至伊斯兰世界的象征。

萨拉丁是伊斯兰世界的英雄,这座他下令建造的宏伟城堡,当年是他的宫殿,也是抵抗的重要要塞。说到,这确实是一段相当漫长也很烦杂的历史,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直到如今,它们的纠葛还在继续着。

从外形上来说,阿里清真寺像大多数清真寺一样,顶上都是半圆体形的穹顶,四周墙壁也有半圆形的凹形门结构,作用是方便穆斯林的牧师讲经之用,这样就算是教徒坐在很远的地方也能听得很清楚。

进清真寺都要脱鞋,如果是穿着短袖和短裤的女士,则需要披清真寺发的绿色长袍遮住胳膊和腿。从伊斯兰的教义来说,女性都是如钻石般的珍贵,自然就不能被外人随便看见了。

湖边的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称得上是埃及历史上一位传奇的君主。并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家。阿布辛贝神庙堪称他最伟大的作品,当然很值得一看了,只是去到那里却不太容易。由于之前发生在那里的恐怖袭击的影响,为了保证游客的安全。去阿布辛贝必须跟随团队。凌晨3点所有的旅行大巴集合之后,从阿斯旺出发,长长的车队前后都有军队的装甲车护送。我也是迷迷糊糊地上了旅游巴士,四个小时的昏睡之后,阿布辛贝就出现在眼前了。

阿布辛贝位于埃及国境的最南端,尼罗河也是经由这里从南部的苏丹流入了埃及境内,由于阿斯旺水坝而形成的纳赛尔湖,宽广而巨大,蓝蓝的湖水相当清澈。由于拦水修坝之后的水位上涨,如令的神庙也是在新建水坝之时搬迁到了现存的位置。

说到神庙,自然不得不提到神庙的主人拉美西斯二世,可能我们中国人对他比较陌生。但是说到康熙,我们当然是再熟悉不过了。其实他们之间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都是年少掌权,康熙是8岁登基,14岁掌权,拉美西斯二世也是20多岁便掌控大权,并且能征善战。康熙在位期间,撤三藩,统台湾,平准噶尔,武功很大。而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也是四处征伐,上边的阿拉伯人,下面的黑人,左边的白人。右边的亚洲兄弟,全都打了个遍。然后他们也都是寿命很长。在位时间很长,且子女众多。

走近神庙,第一眼便是四座雕刻在悬崖峭壁上的巨型雕像,要说这位拉美西斯二世也不愧为牛人。如此大的雕像一个还不够,一口气就是四个并列,确实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进入神庙里面,浮雕壁画更是精美,只是里面禁止拍照,实在也没有办法呈现。

向撒哈拉深处进发

去撒哈拉沙漠是埃及之行最期待和难忘的一段旅程。

去埃及之前,我还从来没见过沙漠,没想到这第一次开眼,就是见到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漠。这一段旅程实在让人难忘,去往撒哈拉沙漠的深处,对我来说就好像是去发现新大陆一样,充满了无数的好奇与期待。

我们的车从开罗出发,大约半小时便进入沙漠了。车辆孤独地在那条笔直的公路上飞驰着,放眼望去,眼前所见皆是漫漫黄沙,加上那天的天气也很阴沉,整个的黄沙蔽目。不要说人,天空中连一只鸟也无法见到,那种苍茫的感觉是之前无法体会的,除了车上的人,周围的一切都丝毫没有生命的迹象。

以前在书本上了解过撒哈拉沙漠的浩瀚,知道撒哈拉沙漠的面积可以装下整个美国本土,也算有一些心理准备。但是当 你真正地深入其中去体会这种浩瀚的时候,心灵还是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当时坐在车上,我的脑袋里总是有一个很奇怪的念头,总是幻想着如果自己迷失在沙漠,那会是怎样的一种绝望和无助呢。

在汽车行驶了整整4个小时之后,我们并没有到达目的地,而是到达了这荒无人烟的沙漠之中的一个小商店。小店的整个风格特别原始,红砖搭的房子,昏暗的灯光,加上到处是包着头巾的阿拉伯人,就好像是以前看的什么沙漠寻宝题材的电影场景。不过稍作留意,发现小店的门口上还是挂着一个小小的可口可乐广告,美国人的力量无处不在,这座小店虽然地处荒漠,但也终究未能幸免。小店商品还算比较多,价格自然比开罗要贵一些,不过买不买就看你了。这老板要说方圆四百里之内找不到第二家,那绝对还是比较保守的说法。

终于,在沙漠中穿行了8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了一块小绿洲,也是一座小村庄。我们在这里和其他队友会面,我们这个队伍除我们外,还有2个英国人,2个智利人,2个澳大利亚人,刚好两辆吉普车。吃了简单的午饭,我们便继续上路了。

司机是当地人,人挺不错,驾驶技术也就更是一流。司机告诉我们,还有3个小时的路程才能到目的地。坐上吉普车,继续向着沙漠的深处进发。

黑沙漠,白沙漠

沙漠是什么颜色?在来到这里之前,我一直认为沙漠的颜色就是那一望无际的金黄。

直到司机带我们来到这片传说中的“黑白沙漠”。算是见识到了沙漠的另种色彩。原来沙漠不是我想象之中的只是一片金黄,竟然还会有黑色的沙漠。

所谓黑色沙漠就是一座座突起的带有黑色沙石的沙丘。司机把我们带到一座高山的脚下,顶着高温烈日攀登到山顶,放眼望去,四周全是这样的黑色沙丘地带。由于和司机语言交流问题,当时也确实不太明白原因。同来上网查了之后才知道,因为数万年前撒哈拉沙漠是大海,经历了环境巨变之后的大海干涸了,这以前海底底面层矿岩被风化之后。再加上被利比亚吹来的黄沙所覆盖,便形成这样延绵不断的黑色沙漠了。站在山顶望去,觉得有点像网上看到的美国飞船在火星上拍摄的那些画面。荒凉,死寂,毫无生命的迹象。

同样的事物却总会以完全相反的面目出现,这句话更适合自然界。既然有黑沙漠,当然还会有白沙漠了,准确地说,那是一片自得刺眼的沙漠。这片白,是雪花石,经过强风日夜吹刮,形成埃及人称的“蘑菇沙漠”(也就是一朵朵巨型蘑菇般的奇岩),也有各式各样的动物造型,随个人想象。

这一趟沙漠之旅下来,要说沙漠有多惊险,倒也不至于,其实最大的感受就是“热”。阳光经沙地反射,让每个人的脸从红转黑,所有的美白、保养、护肤,在这片热浪里。彻底失效,完全投降。

看到些石头,司机师傅就不停地问我们到底像什么,可能世界人民都有共同的一个爱好,就是喜欢看石头觉得像什么。我从小学时代就开始深受其害,每次郊游回来老师总是会布置作文写看到的山,看到的石头像什么。长大了出去旅行,导游也总是会指着一些东西告诉你像什么,没想到到了埃及,还是逃脱不了如此的命运。

不过我已然不准备逃脱这种宿命了,所以何不任其走下去。曾经站在斯芬克斯的巨像脚下,滚滚的风尘之中,看着游人们聚拢又散去,牵着骆驼的埃及人来回徘徊。想象着金字塔就这么每天目睹这脚下的人群聚桌散去,目睹这各个朝代与种族的统治者们的你争我夺。可时间犹如这掠过的风沙,那昙花一现的一切终将归于尘土。不禁感叹人类的渺小与无助。

突然。有一句谚语闯入了我的脑间:喝过尼罗河水的人,一定会再次回到埃及。所以,埃及,永远,永远不说再见!

上一篇:德纳利国家公园 世界上最冷的山脉之行 下一篇:榜外榜:那些与诺奖擦肩而过的精神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