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应对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时间:2022-07-03 05:40:46

谈应对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载体,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心理教育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的教育作用。艺术节、体育节及其他时令性的节日已成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亮丽风景线,受到师生的真诚欢迎。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好学上进压力大,能上不下受力差。我校是一所重点初中,学生中高手如林,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从而产生考试焦虑。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初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诉“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重点高中,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期中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学习不好,我无脸见师长,有时真想逃学”,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等症状。

2.自我中心意识高,人际关系不协调。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自我中心意识高。在人际交往时,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被咨询时说:“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人际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学习”,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等。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 过分追求完美,后续自信却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重点高中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失去了自信心。

4.异性相吸心情燥,早恋问题受困扰。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这种现象在咨询中略占1/3,“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她在一起”;“我和他说话时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学生自由奔放,教师墨守抵抗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师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味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对那些“违章不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辟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师如何用心,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2.孩子娇生惯养,家长负面影响

家庭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行成为影响孩子在学校乃至在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的态度。

3.社会环境污染,学生铤而走险

由于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误导着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时有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学生蜕变的场所,网吧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消费群,尤为严重的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去处,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学生“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化解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教师民主、学生自主

由学生参与的重大活动,均由学生自己策划设计,自己组织指挥,教师的作用是指方向,当参谋;学生中发生的重大问题,均交班干部解决,教师的职能是点拨和协调; 由原来的“向班主任脸色看,由班主任说了算,照班主任指示办”的班主任中心论转变为班级由学生当“主演”、“主角”,班主任当“导演”和“舞台监督”。班主任的角色更多地转变为学生心理发展的朋友,学生活动的参与者,班级成长的顾问。

2.师生互动、和谐生成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情感为纽带,师生互动,和谐生成。

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热点和学生关注热点,自主地开展诸如生态道德、网络道德等方面的主题辩论活动,使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求的基础上提高道德判断力。

组织学生编排道德短剧,用短剧形式揭示一些道德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索,教会学生做出正确选择。

开展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既有大群体,公开互助,又有小群体隐秘互助。大群体公开互助,借助传统的主题班会、主题活动等形式,选择具有普遍价值的心理问题为主题,让学生实话实说,相互启发,教师随机点拨辅导;小群体互助的做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咨询的心理问题,精心选择在这一心理问题方面有成功经历和体验的学生,让其回答“同学咨询”。正确运用同伴影响力,开展“心理互助”活动,易形成生动、活泼、民主、愉快的心理教育氛围。

3.解放时空、磨炼其中

在生活中磨炼。学生的学习重点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还要在学习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让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关注碧水蓝天、关注身边污染、关注民俗民生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真正达到在生活中磨炼自己的目的。

如果说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能使班集体生活焕发生机与活力,那么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每天由学生自己总结一天的功过得失,学生们从中认识了自我,肯定了自我,发展了自我,就会产生在集体中热爱集体的健康心理。

初中生的心理在逐步走向成熟,出现一点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和学生联手和谐共处,共同锻造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作者单位:山东省即墨市长直中学)

上一篇:浅谈创造型的幼儿教师角色 下一篇:让语文课反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