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情趣弘扬主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时间:2022-07-03 05:30:55

激活情趣弘扬主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思品课教学活动,是师生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主开展的双边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这种教学,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受到抑制,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因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注重导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开课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此,教师就要重视课堂导入。导入的方法有很多:故事导入、漫画导入、设疑导入、歌曲导入、游戏导入……如在上七年级第11课《希望从这里开始》时,我用了设疑导入,首先问学生:“谁的希望从哪里开始?”由于新课还没开始上,因此很多同学回答不出来,有些创新思维较强的同学在看了下面的图片资料后,回答是那些贫困儿童的希望从受教育开始。我问他们:“富裕家庭的孩子要不要接受教育呢?不接受教育他们的人生有希望吗?我们的国家不发展教育有希望吗?” 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他们纷纷发言,使本课的教学渐入佳境。

二、精选材料,激发兴趣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而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因此,是否有鲜活生动的素材,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决定了学生能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学习内容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就能主动参与,就会做到乐于学习。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材料的选择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典型,有说服力。课堂选择的材料有时候不一定要很新,但一定要吸引学生眼球,并能说明问题,有很强的说服力。如七年级下册“消除烦恼,悦纳自己”这一内容,为了说明“我们要消除由于自身的缺陷带来的烦恼,应善于发现自身的优点,有的时候还要学会换个眼光看待自己的缺点”这个观点,我运用了截拳道创立者李小龙的经历。李小龙从小就是近视眼。他曾十分坦诚地说:“因为我从小就近视,所以我从咏春拳学起,因为它最适合做贴身战斗。” 他的两脚不一样长,右脚比左脚短5厘米。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左脚专事远踢、高踢,如狂风扫叶;右脚专事短促的阻击性踢法或隐蔽性踢法,近身发脚如发炮。同时两脚的不一致使他摆出的格斗姿势优美别致、独具特点,成为一种武术流派的典型。很多学生崇拜李小龙,但是对他的这些缺陷并不清楚,因此,材料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对我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回答非常踊跃,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特别是对学生的启迪很大,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2)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选择的素材假、大、空,材料脱离学生实际,离学生生活太远,或者是被学生认为虚构的内容,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思品课就是教师空洞地说教、讲大道理的想法。学生也就无法对这一内容产生兴趣。无论教师在其他方面准备得再充分,也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互动,当然也就起不到预计的教学效果。如在讲七年级集体主义这一内容时,我用了两个材料让学生讨论、分析。一个是在世锦赛、奥运会中的常胜团队中国乒乓球队,来说明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与集体成员有统一的目标和行动对建设一个优秀集体的重要性。一个是我进教室时教室里的现状:学生在教室前抢作业本,讲台上又脏又乱;课桌椅歪歪斜斜;黑板没擦;地上随处可见的垃圾……我让学生用集体主义这一内容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教室里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哪些人有责任?和这个集体中的每个成员有什么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作为这个集体的一员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很多同学喜欢打乒乓球,也喜欢看乒乓球比赛,但是,对乒乓球团队中队员的训练、付出不怎么感兴趣,学生的课堂热情不高。但是对后面的这一材料,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涨,发言也很踊跃(也有同学露出了惭愧的表情),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越容易参与到课堂中来,道德观念也越容易被学生认同和接受。

三、善于提问,照顾全体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来构建新知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师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照顾到全体学生,题目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思考性,也不能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逐渐丧失。教师要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有时候也可以换个问法,如对男女生如何交往这一问题,学生初看这个题目,不知如何回答,如果教师问:男女生的哪些交往方式容易引起他人的误会?然后引导到前面这一问题上来。这样,学生思考起来就容易多了。对于书本上一些较难、较抽象的问题,教师可以对它进行分解。如七年级下册第14课第二个标题“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其中有个题目,花季少女自杀给我们什么警示?这个问题较抽象,学生不好回答,当学生遇到这些问题思考不出所以然的时候,大部分同学会放弃思考,从而不再对这一教学内容感兴趣。对这个问题,我在上课时把它分解成了以下几个问题:(1)这个少女就因为成绩不好就放弃生命说明她是个怎样的人?(2)她的行为是体谅、孝敬父母的表现吗?(3)她的行为给她身边的人,特别是她的父母留下的是什么?(4)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对这样的提问,学生通过一定的思考后都能够有自己的答案,因此也是乐于去思考的。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又能够带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多观察、多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一定能把课上好、上活。

(江苏省南通市东方中学)

上一篇: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下一篇: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培养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