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创业园”规划设计的一点心得

时间:2022-07-03 05:26:10

关于“科技创业园”规划设计的一点心得

摘要:本文以南京农业生物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二期规划设计为例,对“科技创业园”设计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字:科技创业园 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科技创业在当今创新型社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社会发展中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类型,是城市建设中生长的前沿触角。我们常常遇到诸如“创业中心”、“孵化器”、“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等等此类的规划设计命题,作为一名建筑师,如何设计好一个符合此类产业共性,又富有吸引力的科技创业园,我们又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通过“南京农业生物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二期”工程设计案例,对此类产业的建筑规划设计应关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探讨。

一、项目概况

南京农业生物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二期工程地处南京市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是1928年由宋美龄创办的中国第一家乳品企业,南京奶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玄武区政府共同创办的省级专业孵化器。与中山陵景区一路之隔,周边有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农业生物高新技术资源。其2009年竣工的一期工程已进驻20多家农业生物科技企业,本案为二期工程,地块独立,规划总用地4.61万m2,建筑面积11.7万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4.2万m2,建筑层数为4~8层。

二、平面设计

在总体布局之初,有必要对“科技创业”企业的共性进行一些探讨,而这些共性会对规划设计形成影响。通过一期工程的使用情况,以及对长三角地区科技创业园的一些调研工作,笔者认为这类企业有如下共性:

1、集聚性与交叉性共存

创业型产业相同、相关类型的企业高度聚集。如“中关村”、“张江软件园”等,可能一幢建筑里面有多家相同类型的公司,它们之间相互协作或相互补充。同时这类型产业对资源整合的特点及产业链的形成决定了其产业之间具有很强的交叉性。

2、企业个体的规模弹性较大

科技创业型产业的规模一般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企业人数由十数人至百人不等,一般不超过500人。因此,所需要的办公建筑面积从数十平米至数千平米不等,而且如果产业孵化成功,会形成人员快速增长之势。

3、科技创业工作者的人性化诉求较高

他们往往需要相对安静、宽松的环境,富有创意的空间元素,同时又能快速与服务、资讯接驳。并且需要一定高质量的交流空间,有可能一些好的灵感创意就来自于一场午后茶的交流。

针对以上特点,笔者在设计中着力去营造符合这些共性特点的建筑空间,以九幢相对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其中一幢为保留建筑),中心为约5000m2的下沉广场。建筑的形态以“回”字型、“U”字型、“L型”等形态各异,建筑物之间、建筑物与中心广场之间,通过“凹”形空间均产生相互的联系,使其成为一个形态统一建筑群。地下空间为两层,地下一层结合下沉广场为展览、服务等功能,地下二层为停车库,这样的空间组织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三个共性的特点。如下图,总平面图。

1、以“独立+关联”应对企业的集聚性与交叉性。每幢建筑的面积为8000-10000m2,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有的还相互连通,如西侧1#、3#、5#楼。极好的解决了这类企业集聚性与交叉性共存的特点。

2、以建筑的模式化设计应对企业个体规模的不确定性。建筑单体进行了模式化的设计,建筑柱网以8.4X8.4m为基本单元,每幢建筑均设置2-3个服务核。服务核由垂直交通、卫生间等组成。这样的空间组织最大限度的实现了灵活分隔的可能,无论整体使用,还是平面分隔或垂直分隔均可自成体系,实现了使用效率的可持续发展,如下图,6#楼标准层平面图。

3、以景观与建筑的相互渗透应对科技创业者的人性化诉求。建筑单体的半围合空间与中心主景观形成由半开放到开放的空间层次,中心景观周边的地下一层空间可提供茶餐、咖啡等服务,建筑单体的半围合空间以小庭院的景观手法设计。建筑物内部走廊在庭院一侧适当放宽,营造建筑内部的灰度空间,使得景观与建筑之间相互渗透,形成互动。

三、垂直设计

1、地下两层空间的标高组织问题。本项目基地南低北高,南北高差约5-6米,西高东低,高差约2米。因此需要充分解读地形,利用自然高差,依势而行,经济地解决开挖深度的问题。关于地下室开挖深度,经多次测算比较,最终确定北侧较高地势处设计一层地下室,南侧低地势处设计两层地下室,南北的高差通过三级台地找坡衔接而成,西侧高地不设地下室。以达到最经济的地下空间设计,同时满足区域的停车要求。

2、如何解决人员、汽车的垂直交通问题。每幢建筑单体内部均设置两部楼梯一部电梯可达地下一、二层,较好地解决停车后到达办公空间的最短交通,地下一层的展览、服务空间围绕下沉广场周边展开,广场周边共设置四部人行楼梯。地下二层车库停车数约700辆,共设三个汽车出入口,出入口设置均位于主干道旁,方便车辆出入。

3、如何解决地下室上部的雨污水的排放问题。如果雨污水管通过板顶埋地找坡的方式排放,其埋深要求必然导致板顶覆土达到1.5米左右,混凝土板的结构设计的配筋量会较大增加,造价较高。现采取的雨污水排放方式为:于建筑的庭院周边设浅沟景观水系,利用自然坡度,收集屋面和场地的雨水,既解决了雨水排放问题,又活跃了景观元素,还可作为园区绿化的养护。污水则通过楼座±0与室外地面的高差形成的梁底高度,有地下室顶板下直接排至主管线。通过这样排水组织,其地下室板顶仅需要0.9米的覆土,大大减少了地下室的工程造价。

四、文化设计

项目地块紧邻钟山风景区,周边有中山陵等民国文化遗址,而项目的主体单位南京奶业集团也成立于民国时期,这要求设计者充分尊重历史的文脉,寻找在沧海桑田的历史中演变出来的新变革,体现一个百年企业所独有的文化内涵,让历史由陈旧变成沉淀。

1、保留一座联合国援建的老建筑(3#楼),这是一幢四层的仓库建筑,主体完好,在平面布局中,通过其将1#楼、5#楼自然连接起来,浑然一体。

2、尽量保留场区内原有的大树,尤其一棵1928年建厂时栽种的雪松,在地下室的设计中,较为巧妙地避让了这棵近百年的大树。

3、收集部分原址上拆除的保留较好的青砖小瓦,在庭院的景观设计、主体建筑底层外墙的局部位置重新使用,使其获得新的建筑生命。

4、在建筑物外立面设计中参考原民国政府外交大楼等民国建筑风格,汲取其部分建筑风格,采用改良的设计手法。形成独具风格的建筑群,立面主要材质采用青灰色小面砖与深灰色涂料相结合,以及简化的线脚,简单讲究比例的方窗,既适合现代建筑的使用功能,又沉稳大气,如下图,东侧沿街效果图。

五、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应尊重自然,注重效益,保证科学,为保证该项目设计的生态性,在建筑方案上,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现建筑工程与周边环境的相协调

充分考虑建筑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做到建筑设计与周边环境和谐,并与建筑区域内社会、人文及城市定位相协调。例如,建筑群与北侧钟山景区的建筑风格的协调及文脉的延续。

(二)科学处理建筑美学及经济投入的协调性

在满足建筑工程项目应用功能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投资。简洁的建筑风格与地下室的台地设计均保证了项目的经济性,科学处理建筑美学及经济投入之间的关系。

(三)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设计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建筑照明、采光、通风、制冷及采暖等环节中,充分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实现了建筑生态化。

(四)建筑再利用

在项目中,保留了部分原有建筑,拆除的旧建筑中的青砖与灰瓦整理后继续使用到项目中去,节能的同时也体现了当地文化的延续。

整个项目设计注重节能环保,开窗大小适中、体型规整,建筑群体间通风等这些设计均使建筑更节能。此外建筑单体外墙、屋面、地面、外门窗均进行了保温节能设计,还考虑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内设备也选用环保材料,这些设计均降低了建筑的能耗。

六、结语

在当今越来越注重创意的社会,科技创业园的设计,需要体现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设计师从科学、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把控。笔者根据自己的设计案例,在科技创业园设计上做了相应的努力,以此来进行探讨,以期对类似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肖宇龙.关于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2,(24):70.

[2]吕晓东, 科技创业园规划及建筑设计——江苏省锡山经济开发区[J].中外建筑,2011(8)

上一篇:浅析高层建筑结构中连梁超筋问题的解决方法 下一篇:2.5米大直径嵌岩桩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