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壁画装饰艺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时间:2022-07-03 04:50:20

黑龙江壁画装饰艺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内容摘要:黑龙江地区壁画装饰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文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壁画的分析,论证黑龙江地域性特征是这些作品的主流,都体现出不同民族文化内涵。黑龙江壁画的发展,应充分挖掘省内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特征,对黑龙江壁画艺术产业的发展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黑龙江 壁画 地域性

探寻美术史中的民族地域文化不能孤立地研究作品,应究其民族形成渊源、文化生发渊源、艺术心理渊源、个性创造渊源等方面。壁画装饰艺术的超时空大信息量的构图组织方式起到一种文化特征的传承功能。

在隋唐时期,黑龙江地区的政权开始建立并日趋完善。公元698年,栗末首领大祚荣在牡丹江上游建立以栗末贵族为主的区域性政权,始称“震国”,后称“渤海”。其疆域包括我国东北大部和俄罗斯沿海全部地方,史称“海东盛国”。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宁安县“三灵坟”发掘的渤海墓室壁画就是唐代渤海国时期的著名墓葬,主陵区内大型石室壁画的发掘为渤海史研究提供了葬俗、人种、建筑、服饰等多方面的宝贵实物资料,该墓室四壁和甬道两壁涂有很厚的白灰面层,其上绘彩色壁画,人物为仕女和文武官吏,壁画整体风格以写实为主,轮廓为铁线描,线条流畅自由,造型丰满,设色明丽华彩,画面运动感很强。盛唐画风影响较大,无论是宏大的场面还是细微的情节,都表现得很生动,丝毫没有墓葬仪式的刻板和单调。总体来看,渤海国壁画艺术水平近似于隋唐时期的壁画艺术。

现在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镜泊湖元首楼壁画之一的《大唐册封渤海郡王》(丙烯重彩,300×500cm,1989年),由壁画家于美成等创作完成,表现的是渤海郡王受封于大唐使节的历史场面,画面人物众多,色彩辉煌。唐遣册封使节立于一侧,旁有文武随从,高丽、日本、等使节、乐师、歌女都鲜活生动各具特色,受封的渤海郡王和文官武将立于另一侧,他们身着节日盛装。画面将传统民间艺术的装饰色彩与理想主义的构成相结合,画面中突出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鲜明对比,努力实现黑龙江流域的多民族和谐共建,以这样的典型方式描绘出来,借古喻今,是反映黑龙江地域重大历史事件和龙江风情及特色文化的典型。

形成于黑龙江流域的萨满文化和艺术是黑龙江流域内的民族文化,其美术特点适应了历史、地理和民族特征,其中用于美化生活环境的表示吉祥、纯洁、美丽等含义的各种禽兽和花卉图案,被广泛刻画于门框、窗户、箱、柜等生活物件上,这就是黑龙江流域土著先民的共性特征,信仰萨满教,形成了萨满文化,赋予了艺术以极大的神秘魅力。2009年李军、郭明亮设计创作的《萨满民俗窗花系列》(扎染,100×400cm)入选了第11届全国美展的壁画展区,很好地通过装饰性极强的点组成的线来表现人物、动物、植物、日月等当地的元素符号。红、黄、黑三种色彩组合以扎染的工艺手法,营造出了既有萨满民族热爱生活又有宗教图腾崇拜意味的场面和气氛,就像人类早期的原始岩画一样古朴、稚拙、天真、浪漫,是装饰性壁画的代表之一。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北山宾馆陈列的多幅壁画,有两幅留给人很深的印象。一幅是《龙江风情》(丙烯,300×2000cm,1989年)反映的是大兴安岭少数民族冰下捕鱼、放牧、狩猎的场景,生活细节生动典型。还有一幅是用地域性工艺来表现地域性风貌,即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龙江万里图》(烫画,150×800cm,1989年),是木板烫画工艺创作的壁画,更是典型的黑龙江木制工艺,地域性文化特征突出。

1979年建设的齐齐哈尔火车站有几幅大型壁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丹顶鹤故乡》和《大兴安岭》。第一幅是镶嵌式的彩陶壁画,在车站二楼候车大厅,使用面积9540平方米,壁画家把齐齐哈尔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特有珍禽――丹顶鹤,以彩陶工艺制作并完成,从内容的选取到装饰墙面的工艺技术的运用,该壁画在当时的中国别具特色。另一幅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壁画家穆家麒创作的玻璃镶嵌大型壁画《大兴安岭》,画面层次深远、气势宏大,把黑龙江流域神奇而极其美丽富饶的大兴安岭巍巍崇岭、涛涛林海、五花山林等镶嵌其间,把色彩斑斓的独特地貌表现得淋漓尽致,彩色玻璃镶嵌技艺显示出壁画家高超的绘画修养和工艺技术。

上个世纪80年代,在哈尔滨天鹅饭店大厅有一幅当时全国最大的纤维壁画,这是由中央美院壁画系教授李化吉、王滋德设计制作的《狩猎图》(羊毛编织,860×3600cm,1983年)同样是以地域性民间工艺表现地域性风土人情的又一代表作。两位壁画家把黑龙江流域生活着的鄂伦春、达斡尔、赫哲族等少数民族游牧、渔猎生活以及中国东北地区的珍贵而特有的丹顶鹤、东北虎、麋鹿等动物形象尽收画面,画面活泼欢快,以流动色块分割组合,设色原始单纯,装饰性极强。壁画风格与作品的主题内容完美结合。

90年代,第三届亚冬会在哈尔滨举办,田卫平先生承担主会场的壁画设计,他共设计了5幅壁画,分别是《飞驰》《雪树》《翔云》《哈尔滨建筑集锦》《大庆油田印象》,从五个侧面反映了哈尔滨和大庆的地域特色,人物――冰上运动、植物――雪树、动物――白天鹅、建筑物――哈尔滨欧式建筑、物产――大庆石油。壁画的创作采用了现代装饰手法,充分表现了作品中的宁静与韵律,体现了时代精神与现代人的审美观,形式美与内涵兼顾,大幅提升了黑龙江壁画艺术的创作水平。

同一时期,人民大会堂的大型壁画《北国风情》堪称力作,全长24米,高4.5米,是由于美成为主的壁画工作者以丙烯彩绘形式描绘了黑龙江省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构图张弛有度,色彩搭配清新和谐,处理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全幅人物140多个,都是典型的黑龙江地区各民族特有的形象和生活场景,展现了北方亚寒地域的风土人情、劳动生活的地域特色。

2009年,第11届全国美展,由赵楠、于美成、魏志晖、银耀奎设计创作的《昨天、今天、明天――大庆油国(1959―2009年)》获得铜奖,作品采用了毛、金、银、绒等几种材料,全长4米,高2.6米,把大庆油田从1959年到2009年的发展历程以竖幅分段布局直观地呈现出来,画中形象包括油田设备、油田工人、工作服、帽子、住房、地貌、地质状况、天气状况、古生物化石皆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装饰性色彩的搭配组合和适度变异的人物造型,使整幅作品的形式感很强,把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精神展现在观众面前,是一幅既美观大方又有大庆油田人自强不息精神内涵的壁画佳作。

此外,大庆市铁人展览馆后大厅的高浮雕煅铜壁画,视觉效果极强;大庆石油技术博物馆前厅,有一座采用玻璃钢材料,高1.5米、长12米,由王松引、王子茹、吴领革、周世荣设计制作的大型壁画,将大庆市的标志――采油机,俗称磕头机,与城市现代化建筑进行结合,时代感极强。

总之,有地域性特征的壁画始终是黑龙江壁画创作的主流,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发掘对黑龙江装饰壁画的发展至关重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面上)项目,项目名称:黑龙江壁画装饰艺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项目编号:12512111)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上一篇:谈现代漆画中绘画性与工艺性的统一 下一篇:实践教学中的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