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分析

时间:2022-07-03 04:34:38

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人工气道的护理。方法:对56例病人行气道持续湿化、气管切口或维持气道通畅中的无菌操作、加强基础护理。结论: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可以维持呼吸道通畅,降低肺部感染并发症,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工气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75-01

重型颅脑损伤多见于由于严重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等引起的脑干损伤、颅内出血或脑脊液漏,患者昏迷在6h以上,常出现意识障碍,呼吸中枢抑制、咳嗽反射与吞咽反射消失或减弱,呼吸功能障碍或痰液阻塞气道,导致缺氧加重病情,甚至出现窒息死亡。我科共收治56例需建立人工气道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现将人工气道的护理干预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6例,男性38例,女性18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2岁;坠落致伤19例,车祸致伤30例,斗殴7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22例,脑挫裂伤20例,硬膜下及硬膜外血肿14例。因呼吸道阻塞行气管切开38例,占67%,气管插管10例,占17.8%,气管插管后气管切开8例,占14.3%。

2 护理

2.1 经口气管插管呼吸道的护理

2.1.1 套管固定牢固:“Z”字型胶布固定套管粘于唇部,测量插管外口到门齿的距离,并做好标记,防止脱落。

2.1.2 保持导管通畅:要调节好导管方向与头部的一致性,防止扭曲受压堵塞导管。及时正确吸痰,吸痰管长度可长于插入导管长度2~3cm。

2.1.3 保持口腔、鼻腔清洁:及时清除口腔及咽部的分泌物、血凝块等,防止形成吸入性肺炎。

2.2 气管切开呼吸道的护理

2.2.1 气管套管的护理:首先保持导管或套管适宜的松紧度,以可以放入l指为宜,防止滑脱、移位,导致窒息,气管套管每天更换、消毒;固定导管的固定带要保持清洁,污染时随时更换;床头抬高使头部维持30~45度。

2.2.2 气管切口的护理:气管切开局部保持干燥清洁,套口覆盖1~2层无菌湿纱布,一般每日无菌操作下换药2次,换药时仔细观察切口处有无渗血,皮下气肿或分泌物,同时注意固定好套管以防脱落。

2.2.3 气道湿化:吸入气体的温度控制在32~37℃[1]。相对湿度也控制在95%~100%[2]。湿化气道的方法主要有:①必须以患者全身不失水为前提,保证机体充足的液体入量会减少呼吸道失水状态,防止痰痂的形成。②灌洗:用注射器吸3~5ml湿化液(生理盐水250ml,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0u,地塞米松5mg)在病人呼气未快速注入气道,达到冲洗的目的。③气管内滴注湿化:将蒸馏水以静脉输液的方法排气后,去掉针头,将头皮针软管插入气管导管内5cm,以4~6滴/min的速度滴入,注入量>200ml/d[3]。持续滴注可以使气道24h保持湿润。④雾化吸入:用灭菌注射用水加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盐酸氨溴索、敏感抗生素等配成雾化液,从气管套管口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常规治疗每4h1次,雾化吸入时保持雾化器喷嘴距人工气道6~10cm,以免过于接近时只有雾气而无空气进入而造成缺氧窒息,雾化吸入可以湿化气道的同时局部消炎、解痉、祛痰等。肺部感染发生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4]。2.2.4 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根据吸痰指征按需吸痰和严格操作过程至关重要。首先,严格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①吸痰前应充分给氧,吸痰前后给予10L/min氧浓度吸氧2min。②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管负压成人40~53.3kPa,儿童

2.2.5 防感染处理:①病室管理:通风换气;严格限制家属探视;使空气湿度保持在56%以上;每天空气紫外线消毒一次,地面保持清洁,用消毒液擦拭。②呼吸道护理:生理盐水或口腔清洗液每日行口腔护理2次;经常检查创口周围皮肤有无感染,每日换药1次,严格无菌技术操作。③改善机体营养状态,病情许可时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的鼻饲流质饮食。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呼吸受抑制,人工气道的建立虽然可以让呼吸通畅,但因为气管直接向外界开放,失去了正常情况下呼吸道对病原体的过滤和对气体的湿化作用,也亦引起一些负面作用,因此对人工气道精心护理,防止感染对维持呼吸道通畅,恢复病人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上一篇:论献血反应时影响心理护理效果的因素 下一篇: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