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习惯养成 促进学习转型

时间:2022-07-03 03:31:41

注重习惯养成 促进学习转型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更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 。

小学六年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低段;三年、四年级为中段;五、六年级为高段。三年级上学期属于过渡阶段,是孩子跨入中高年级的起始阶段,各门学科都有了许多新的要求,比如语文,低年级段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现在则增加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这两个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

三年级也是学生思维解决问题的开始,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改变,孩子自身心里和能力的发展都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现象,有一些孩子甚至开始出现学习偏科的端倪。

因此,处在这一时期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真诚的鼓励和热情地帮助,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引导,孩子就会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三年级作为小学阶段很重要的转折期,对孩子的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那究竟“转”在哪里呢?

一、转型期孩子的现状分析

1.学习方面

进入三年级,知识内容明显广泛了,所以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必须扎扎实实的掌握,同时还要拓展孩子的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方面的改变还表现在课程内容增加了,新开设的英语课、科学课、信息与技术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也是现在教学内容中比较重视和重要的一部分。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们重点是学一些基础知识,比如拼音、生字、词语,也就是说只要孩子肯下功夫记,成绩上来说一般不成问题。但是,进入三年级就有些不同了,因为现在除了以上的基础知识以外,练习册、试卷上有更多比较“活”的题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些题目是没有什么最标准的答案,可以是一题多解,不像学生字、拼音该怎么读就怎么读,所以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老师讲课的重点已经从拼音和字词教学转移到课文的阅读教学,字词的识记、课文的读通顺都要求学生在课前多下点功夫,这里首先要求各位家长帮助严格把好在刚开始阶段的课前预习关,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预习和复习习惯。

由于课堂教学重点开始转移到课文的阅读教学,也就是课文大意的理解、课文结构的把握、段的教学等,课堂上讲的这些理解方面内容在课外是没法补好的,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补的,所以课堂上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必须抓好的。

2.心理方面

出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细心的家长肯定能察觉,这阶段的孩子对很多事情都想试着自己一个人去做,但往往又达不到你所要求的标准,其实我们不要要求他们最后的结果怎样,首先就是要答应他们的要求,同意让孩子自己试试。另外,家长还要把握好批评的尺度,这阶段的孩子自尊心逐渐增强,也就是我们通常在讲的孩子知道“难为情”了,他怕“丢面子”了,所以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把握好尺度。

这个时候,儿童对于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变得更有意识;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和文字反应增强,思维能力的发展处在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正确性提高。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尤为关键,而独立性和发展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儿童开始有自己独立的见解,独立意识开始增强。三年级孩子的学习动机从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开始转化,即使没有直接的奖励,为了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他们也会努力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思想意识

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也就是说想的事情多了,开始有自己意向,自己有自己的打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也就是有些家长在说的:“我们孩子很强,不听我们家长的话了。”但是他们的辨别力弱。不能把社会上的是是非非搞清楚,也不完全理解到底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也就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诫,经常提醒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给他明确的方向,但需要的是大人的“口风”必须一致。不要爸爸妈妈这么说,爷爷奶奶却是那么说,这样孩子就更辨别不清楚了。

二、需要强化行为习惯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而三年级又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因为三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各种习惯的养成期,对其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三年级的班主任,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强化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1.专心听讲的学习习惯

这里的听讲,应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课堂上,精力要集中,不做与学习无关的动作,要认真倾听老师的点拨、指导,要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联系,弄清公式、法则的来龙去脉。二是说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

“听”是获得信息、知识的重要途径。会听讲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老师多半是以讲解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父母可以通过听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父母可以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2.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

据有关资料统计:89.6%的同学认为自己作业错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28.5%在做作业时没看清题意就开始解答了,还有3.2%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不良习惯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的时候,学生的作业习惯明显退步了,我第一堂课布置的作业到下午放学前收到一半都不到,很少一部分学生能按时认真的完成作业,针对这中情况,我首先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刚开始的时候我实行强制性要求,必须完成作业才能出去玩,让他们知道作业早做晚做反正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做,还不如早点做完,可以轻轻松松地玩了。等学生慢慢有这个完成作业的意识的时候,我不再看着,而是规定时间。到学期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及时完成作业了。

3.培养善于质疑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学习的心脏。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4.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年级后,我们发现考试不是仅仅考课内的知识了,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在课外要大量地汲取知识,补充课内所学。目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头疼的算是阅读理解。面对难题不自信,害怕,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方法,所以对课堂上老师传授的方法要认真听,同时要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知识,题目“百变不离其中”,掌握了方法,就能将难题转变为做过的、熟悉的题目。让孩子体验成功,逐步养成探索精神。在家辅导孩子的时候,不要将答案完全告诉孩子,要有意识地将题目分成几个步骤进行,这样可以降低难度,让孩子一步步完成,及时肯定他的成功,让他产生满足感,这样伴随着孩子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会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慢慢会对难题消除恐惧感。

5.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

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提高社会交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在成长发育的第二次高峰,心理、精神、思想和行动都处在矛盾和不平衡之中,这个时期正是他们道德情操、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正反两方面接收的都很快,对于反面教育影响,他们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的趋向。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关键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水平,在文明礼貌方面要求重点做到语言文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

6.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作家周国平先生曾经非常精辟地论述过写日记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认为,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每个人都只拥有一次人生,而人生是由每天、每年、每个阶段的活生生的经历组成的。如果你热爱人生,你就一定会珍惜自己的经历,珍惜其中的欢乐和痛苦、心情和感受,因为它们是你真正拥有的东西。但是,如果没有记录,这一切都将不可避免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所以,通过写日记,就可以把这些逝去的日子放进保险柜,有一天打开它,这些日子仍然会历历在目地重现。在这个意义上,日记使人拥有了一个更丰富的人生。

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在日常数学教学细微未节之中,往往容易为我们所忽视。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就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让我们以高远的目标激励孩子;以严格的要求约束孩子;以实际的行动支持孩子;以平常的心态关爱孩子。努力实现小学低段与中段的顺利有效衔接。

上一篇:关于物理学的发展进行分析 下一篇: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