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导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03 02:35:56

“3+1”导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摘 要: 班级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将“3+1”导学模式运用到高职学院班级管理工作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能体现其明显的优越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将使班级管理工作实效性更强。

关键词: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 “3+1导学” 运用

班级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织载体。学校教学任务的完成、育人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对班级的有效管理和科学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赋予辅导员工作更多内容、更高要求,辅导员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教育的第一责任人。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了解高职德育工作的特点,研究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并注重加强自身素质的完善,才能提高思想教育工作成效。因此,将“3+1”导学模式运用到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体现其明显的优越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将使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更强。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以其扎实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较高的文化素养逐渐在社会上得到认可。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具备职业教育的特点,同时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配合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更好地完成该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班级管理并提升管理质量是有效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而现在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管理大多还是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但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存在诸多的不同,因此在管理当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依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来管理班级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班级管理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和管理误区,如果班级管理观念不转变,班级管理方法不更新,那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强调制度管理,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生活、学习习惯较差,如宿舍卫生差、迟到、早退等,为了应付学校对班级的检查,不少辅导员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和家长制作风来管理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统一模式、统一标准来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许多班级在制订班级管理制度时,不能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过于考虑高职学生管理模式与大学管理模式的差异性,结果制度中赋予辅导员的权利过于集中,班级中的班团干部只能是整个管理过程中辅导员的助手。大学生基本上都处于独立性格形成时期,依赖性强、自律性差、逆反心理大,这就要求辅导员正确引导教育,除进行制度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道德观、价值观、行为规范、行为习惯养成等教育。还要重视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建立学生自律组织,激发学生的自律意识,激励学生参与自律活动。

2.思想主流积极向上,消极因素不容忽视。

从总体上看,高职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的政治取向比较正确,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注意行为的规范,有一定的法纪观念,关心学院发展,展现了良好的大学生风貌。但是,高职学生也存在一些消极思想,如在政治取向方面,有的学生还不能确定自己正确的信仰,政治敏感度不高,对时事政治不够关心,对爱国主义和要求入党缺乏正确的理解;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有的学生崇尚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不能正确理解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在道德、行为与法纪观念方面,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不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对学校纪律和国家法律的严肃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处事缺乏理智。

3.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学习性。

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未上本科线的高中生,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生,少部分中专生、职校生和技校生。学生生源质量普遍较低,基础薄弱,整体素质较差。有的学生对高等职业学院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其他考上本科或重点的同学对比时产生失落感,情绪低落,导致学习和生活上产生不适应,加之课程过于专业化,无法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衔接,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性;有的学生面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发现与他们期待的大学生活有出入,产生较大的落差和不平衡,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感到茫然,产生厌学心理,造成旷课甚至退学等现象。

三、“3+1”导学模式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3+1”导学模式,是在每个学生班级配备一名教师党员联系人、一名学生党员联系人、一名助理班主任(高年级学生干部),加一名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同时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充分发挥专业引导和党员思想优势,与辅导员紧密配合,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宿舍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给予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做耐心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用人文关怀化解矛盾,稳定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发展。“3+1”导学模式在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有显著的效果。

1.辅导员与班级党员联系人紧密联系,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合力。

做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党的发展需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还是推动高校各项工作实现党的育人目标的伟大工程。“3+1”模式中由1名教师党员和1名学生党员与班级辅导员共同联系管理1个班级,负责在该班级开展党的理论知识宣讲、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等工作。因此,要充分调动高校党员的积极性,利用主题班会、讨论、政治学习和个别谈心等方式,形成理论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党员联系人应注重与班级学生交流,经常通过QQ群与班级学生讨论,收集班级近期的思想动态和关心的热点话题,共同策划班级思想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政治学习、辩论或者观看影视资料等方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向主流思想靠拢;充分利用学生党员联系人的先锋模范作用,配合辅导员指导班团建设,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院各项活动,开展公益服务活动。

2.拓宽学生管理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服务的第一线,所带班级多,工作强度和难度大,且事务繁琐。所以,在“3+1”导学模式中,学生管理部门公开竞聘选拔优秀学生干部担任低年级学生班级的助理班主任,紧跟政治辅导员的脚步,协助辅导员将各项学生管理工作细化、落实,将学生干部充实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形成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理念。助理班主任可根据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与辅导员共同制订班级奖励办法,如设立班级奖、学习兴趣小组等。通过班级奖励方式,及时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向某一目标努力奋斗,包括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及其它单项奖励等;在班级中树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典型学生,利用一切机会,充分发动和鼓励其他学生向这些学生学习,同时发挥学习刻苦、学习意志坚定的学生的积极带头作用,带动那些学习不够主动的同学,从而形成一个学风浓郁的集体;在学习落后学生取得了一定成绩后,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鼓起更大的信心和勇气向前迈进。长期坚持,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氛围日益浓郁。

3.发挥专业导师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作用,有效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养成。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学校学生面临就业的最根本保证。“3+1”导学模式注重发挥专业导师的积极作用,在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过硬的专业技能。

注重“导”的职能,开展全程引导。专业导师应紧跟学生班级课程进度,利用班会、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等机会,适时开展课程学法指导和认知实习指导。同时,辅导员邀请专业导师参加班级班会、学习兴趣小组活动等,让专业导师为学生开展答难解疑,并向学生介绍行业最新发展情况、专业学习技巧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行业概况,热爱行业、热爱专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鼓励学生参加技能比赛,通过推荐学生参加各种技能比赛,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促使专业技能的养成。

4.发挥学生骨干作用,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学生素质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学生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安排好学生的第一课堂,还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积极拓展工作思路,寻找适合新时期大学生第二课堂的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骨干力量的学生干部担任学生班级的助理班主任,参与学生班级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组织等环节,能够将班级第二课堂活动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结合,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进程。助理班主任与辅导员共同指导班级活动,利用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优势,指导学生班级开展主题鲜明、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如班级野炊活动、红色旅游、竞技比赛,等等。在活动中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并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宝贵经验,培养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成为学生干部队伍的后续力量,共促校园文化繁荣。此外,助理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在学生班级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做到以社会为课堂,以人民群众为教师,以假期和课余生活为主要活动时间,以学生主动地参与为主要途径。这类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和义务家教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

四、结语

高职院校班级管理难度大,任务重。“3+1”导学模式是根据高职学院学生班级特点探索出的一个新的学生班级管理模式,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也是将专职辅导员与兼职教师、学生干部相结合的学生全程指导模式。“3+1”导学模式能促进优良班风和学风的形成,促使班级学生更好地发展成才。

参考文献:

[1]李湘蓉,李晶.班主任工作新探[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27-30.

[2]谭小宁.触摸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25.

[3]任顺元.导学育人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2):103-107.

[4]周德荣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模式[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5):52-54.

[5]万余.浅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N/OL].科教新报,2009-05-13(20).http://epaper.省略/kjxb/html/2009-05/13/content_79611.htm.

上一篇:如何做好“未来幼师”的班主任工作 下一篇:独立学院《民航机载电子设备与系统》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