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时光的流连地中美术馆

时间:2022-07-03 02:09:02

光与时光的流连地中美术馆

地中美术馆始建于1983年,至 1992年落成完工,位于日本濑户内海的直岛,属于直岛“艺术之岛”运动的一部分。在直岛的“艺术运动”中,虽然岛上兴建了文化村、艺术露营地、美术旅馆以及直岛当代美术馆和地中美术馆,但此次改造并没有过多的破坏岛上原有的风貌,其中,地中美术馆的设计便是最好的例证。

地中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师正是日本充满传奇色彩,建筑设计语言独特的建筑家安藤忠雄,安藤忠雄并没有接受所谓的专业建筑教育,但正是这种经历促使他用更多的实地观摩来弥补,早在1995年,安藤忠雄就获得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对安藤来说,建筑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是一个脆弱的、理性的庇护所。他在建筑设计中试图在城市建造另外一个世界,让人们的生活似乎又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

安藤的建筑与自然之间有一种特别的和谐感与亲和力。安滕忠雄对于地中美术馆的设计以“自然环境与人”的再思考为题,力图在自然和人工之间寻求一个完美的契合。最终他将地中美术馆藏于地下,只在地面上留有几处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开口,作为美术馆的天井,起到顶光的作用,自然光的引入成为馆内特别的景致。“光赋予美以戏剧性,风和雨通过他们对人体的作用给生活增添色彩。建筑是一种媒介,使人们去感受自然的存在。在我的作品中,光永远是一种把空间戏剧化的重要元素。通过将自然和光引入那些与城市环境相隔离的简单几何体中,我创造了复杂的空间。我把非凡注入到最为平凡的熟悉的环境―住屋之中,并以此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平凡。”

安滕通过甬道、天井、开孔等手法使石头、玻璃、木头、清水混凝土等物体随着光线的转换产生色彩和光影的变化,展示着空间变换的魅力。“如果要使街道和房屋表现出亲和,通道则不应为封闭的走廊。公共和私密空间的相互渗透使它们具有活力,使人们能够体验各自空间里的生活。”

地中美术馆展出了四位艺术家的五件作品,如果把安滕忠雄的美术馆建筑的借光设计作为美术馆第一件作品的话,那么其他的四件作品依次为法国艺术家莫奈的《睡莲》(自然光的采用使得阳光的朝升暮落会使画面产生不同的色度变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观赏者的观看体验),美国艺术家沃尔特 ・ 德 ・ 玛丽亚(Walter De Maria)的装置作品《时间、永恒、瞬间》《 T i m e / Timeless/No Time》(由直径 2.2米的黑色石球和二十七尊涂有金箔的木柱组合而成,球体置于空间的中心位置,木柱摆放在房间的四周,球体是由完整的石头制作而成,木柱的切面被制成三角、四角、五角的形状,在光线下呈现出变化的立体效果),以及美国艺术家詹姆斯 ・ 特瑞尔(James T u r r e l l)的两件光作品(詹姆斯 ・ 特瑞尔利用最新的照明技术使空间随着灯光的微弱变化而不断变化,轮廓模糊,缓慢变化的彩色灯光和固有的视觉幻觉效果会使参观者神智恍惚;另外一件作品是一个四方的空间,人们悠闲地围坐在四周,顶部的天窗的厚度被削去,造成二维的错觉),这三位艺术家和安藤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对光进行了完美的阐释。

地中美术馆也许并非是一个当代艺术的重地,它的展陈功能已经退到建筑本身的后面,给人更多的是远离都市生活,跳脱出艺术框架后与自然的私密对话,对建筑和自然相容的探讨使它成为一个艺术可以停留的栖息地。

上一篇: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开幕 下一篇:张黎:在路上是男人应有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