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瑞·安德森定义自我的声音

时间:2022-08-20 12:10:07

劳瑞·安德森定义自我的声音

Laurie Anderson于1947出生于美国,她学过美术史和雕塑,会拉小提琴,教过建筑学,是歌手、作曲家、试验艺术家、画家,但是这些加在一起却不是她。历经数十年的艺术生涯,她已无法被归类和定义,如果你简单地给她冠上声音艺术家的名号,她多半会挤出酒窝,露出不置可否的微笑。

1981年,她发表了歌曲“O Superman”(喔,超人),歌词内容和半吟唱半呓语的表现形式都与流行音乐大相近庭,却出人意料地登上了英国单曲排行榜(UK Singles Chart)第二名的位置,使其广为艺术圈以外的大众所知。然而这一成绩在她全部艺术成就面前却显得十分渺小。

Laurie Anderson的创作为天马行空的灵感所驱使,她不满足亦不拘于单一创作形式和方法,同时大胆尝试各种先进科技,常常将文字、声音、影像及古怪的装置融为一体,打破观众固有的欣赏体验。所有媒介都被Laurie Anderson 当做自己的“声音”,铺天盖地传达至你的各种感官,却又不给人以压迫冲击和艰涩陌生之感;同时她通过技术将声音转化,或将各种“声音”堆叠成立体层次,让人无法立刻辨认清楚,从而营造出一种持续独立存在的声音空间,将自己和观众包裹在内听她缓缓诉说,再慢慢体味。

自2007年开始,Laurie Anderson开启了“Homeland”(家乡)项目的巡回演出,作品可谓囊括了她数十年来创作媒介和灵感实践的精华,并在演出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再度创作,最终于2010年作为专辑发行。“Homeland”被业内人士冠为其艺术生涯的全新高峰和代表之作。作品中她时而穿上男装,贴上胡子,用一种声音过滤(Voice filters)装置将自己的声音转变为男性声音,娓娓述说历史或发表政见时评;时而倾诉自己对当下社会环境的担忧。作品以或慷慨或忧郁的音乐为背景,间杂各种古怪的予人警示的配乐,内容囊括从美国的繁荣壮大到人类的脆弱恐惧,从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到大自然的濒临灭亡,形成一部浩瀚的有声史诗。

Laurie Anderson涉猎极为广泛,她发行过多张专辑,参演过电影,早期为艺术杂志撰写评论,后来还出过书。1991年,她担任了第41届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委员。2003年,她成为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首位驻地艺术家,并依据此段经历创作了作品“The End of the Moon”(月球末日)。2004年她还参与设计了雅典奥运会开幕式表演。

1 1973年,Laurie Anderson在纽约街头上演了“Duets on Ice”(冰上二重奏),她一边现场演奏小提琴,小提琴内的录音装置一边播放着她的演奏录音,同时她穿着溜冰鞋,鞋底的冰刀嵌在冰块内,冰块融化之时,表演随即结束。据说Laurie Anderson曾于冬季在湖边散步,看到水面上有许多鸭子,她走近观察,鸭子却没有逃开,细看之下才发现鸭子的双脚被结冰的河面冻住,因而无法动弹,由此产生了创作“Duets on Ice”的灵感。

2 磁弓小提琴(Tape-bow violin)是Laurie Anderson最知名的装置作品之一,于1977年创造而成。她以磁带和磁头代替传统琴弓和琴码,磁带录制的声音在演奏过程中呈现多种变化效果。

3 2003年,里昂当代艺术博物馆(Musée Art Contemporain of Lyon)举办了Laurie Anderson的回顾展“The Record of the Time: Sound in the Work of Laurie Anderson”,展览涵盖了装置、声音、乐器、视频和其他作品,时间跨度从70年代至近期。

4 “Homeland”的专辑封面,Laurie Anderson在作品中穿上男装,贴上胡子,用一种声音过滤(Voice filters)装置将自己的声音转变为男性声

音,娓娓述说历史或发表政见时评。

上一篇:颜峻 声音艺术并不“存在” 下一篇:在路上,人生需要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