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间神妙 第1期

时间:2022-07-03 10:25:59

摘要:手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一支,以指蘸墨作画。三万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陶器或岩壁上恣意涂抹;唐张以手摸绢素;清高其佩使指画一脉真正做到源头别开,自成一派;潘天寿进一步推进指画的发展,使其别开生面。中国手指画一步一步跋涉而来。手指画以手,具有其独特风骨,其特有的质朴、古拙、刚劲、涩重、断续、浑厚之特色,使其在绘事领域卓然而立。但因其作画工具的不同,手指画并没有得到像笔画一样的重视,其发展也不像笔画那样迅速凌厉,却也因其特色不明隐没于历史洪流之中。以高其佩和潘天寿为指画领域之翘楚,左右了手指画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手指画;质朴;古拙;苍古;涩重

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也叫指头画,指墨。即以手,蘸墨作画。技术工具不同于笔画,但是其用砚,用墨,用纸,却又是有很大的共通之处。潘天寿说:“从事指头画者,必须打好毛笔画的基础。否则恐易流于率意怪狂,而无底止。”①便是点明手指画是由笔画发展而来,二者除了一个用手一个用笔的不同外,在作画的技法上,在作画所遵循的原则上,在作画的原理上,即在画论上,并没有大的差别,可谓是殊途同归。指画名家高其佩和潘天寿,都是在笔画有一定造诣的基础上才从事指画的创作的。笔指是不分家的,手的拇指、四指、手掌,手背,指甲都是指画作画的工具,相当于笔画中的笔。作画时,多以食指为主,辅以拇指、小指;泼墨时四指、手掌,手背并用。手的不同部位,在作画时起着不同的作用。在用指上,画大画要“两指同用”,画小画或极小人物花鸟,以“无名指,小指互用”。指甲不宜长也不宜短,作画时,有时还要受制于指甲生长的速度。由此可见,只有指甲的长短得当,才能运指如运笔,取得好的效果。如高且园所云:“传神写照在甲肉相半间。”②《指头画说》记载:“高其佩作手指画时,细线用指甲,粗线用指头,画眼睛和睫毛用小指,点眼珠用指头。”③可见,指画家的手的各个部分在手指画的创作中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画家在运指作画时,手指不能像毛笔那样蓄墨、蓄水,在线条的浓淡粗细的控制上,也就不能像笔画那样随心所欲地自在施为。因对水墨流量的不易控制,作画时随机应变之处甚多。通常不拘理法,画面机趣连连,妙得天然。画家不拘泥于原意,顺形式而改内容,往往在机缘巧合下得到歪打正着的结果。所谓“出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也。我们可以从高其佩的常用闲章中,看出指画创作的随意。例如,他在四十九岁用的“适兴”“一时游戏”“信手拈来”,五十五岁时的“忘机”,六十五岁的“不谋而成”,六十九岁的“非我所能为者”等,都可证明。高秉在《指头画说》中提到:“指画之无痕处,大本自然,故能出笔画一头地也。”又说“公指画清奇浓淡,无所不有,而其神味尤在指墨之外。”④

事实上,用笔以外的工具作画,起源甚早。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用手指直接在陶器上创作装饰纹样或在岩壁上画“狩猎图”,这种混沌初开时期的先民行径也许就是指画的起源。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张,字文通,吴郡人……异其唯用秃豪或以手摸绢素。”⑤因此,张开指画先河一说便流传开来。然,自唐至清的千年中,非但找不到名家指画遗迹,也不见指画这个名词和有关于手指画的评论,至清代高且园全以指头作画,对指画进行了开拓和大力提倡,始创独立画种。高秉在《指头画说》中又说:“恪勤公八龄学画,遇稿则模。积十余年,盈二篾。弱冠即恨不能自成一家。倦而假寐,梦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画,理法无不具备,而室中空空,不能模仿。惟水一盂,爰以指蘸而习之。觉而大喜,奈得之于心而不能应之于笔,辄复闷闷。偶忆土室中用水之法,因以指蘸墨,仿其大略,尽得其神,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职此,遂废笔焉。” ⑥高其佩得“梦中老人”启发,得悟指画之技,且不论是真是假,但,在得梦之前,他已是指笔双运,得梦之后,更是独攻指之一脉,终成一派,源头别开。高其佩字韦之,号“且园”。雍正六年,高其佩以六十八岁之高龄作的《怒容钟馗图》将指画技法发挥的淋漓尽致,担得起气韵生动四字。高其佩把指画之技艺尽情发挥,以指甲蘸墨画出猎猎虬髯,寥寥几指便把风中长立的钟馗的长袍画的似真的被风鼓荡,在空中飞舞一般,纱帽的双翼在耳后簌簌震动,把钟馗冲冠一怒的神态刻画的栩栩如生。但画家更妙的是把观者引向了画面之外,遐思无限,他将钟馗的右手平放在胸前,左手拖着宽大的袖口,伸出遒劲二指,所指的方向与他的肃杀目光相一致,由此而达到了画尽意在,意在画外的境界。继高其佩之后,真正得指画之真传且独出机杼者,当推现代书画大师潘天寿。他把指画艺术升华,使之达到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从而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潘天寿重视指画的原因,在于,他说:“余作毛笔画外间作指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参证耳。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以他的作品《小憩》为例,这幅作品由山崖和两只秃鹫组成,磅礴的山崖上憩息着两头秃鹫,前面的一头,全身黧黑,似由墨汁浇铸而成,像钢铁战士一般,憩息时亦保持十分的警觉,匍匐在山崖上,随时可以振翅而去,后面的那一头,鹰爪站立,体态上就多了一分轻灵,画家又用淡墨渲染而成,有水墨淋漓的质感。秃鹫栖身的山崖,则是简略勾勒,但却浑厚苍重,巨石身上并没有过多的修饰,只用些许青菜苔藓点缀其间,整件作品都是崇尚的简约主义,但所要传达的意境已经是呼之欲出了,称得上是大巧若拙,大璞不雕。两头秃鹫通过一浅一重,一浓一淡的鲜明对比,使得作品既有了层次感又有了质感和体积感,灵气抖现。以一斑窥全豹,仅以《小憩》这一幅作品就可看出潘天寿指画之修为。及至当代,指画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指画家不断涌现,指画作品也层出不穷,这些给指画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得指画获得了新的生机。当代指画界颇负盛名的有:洪世清,虞小凤,王之海,张立辰等大家。且指画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同时,随着指画家的增多与对指画艺术的传播,指画艺术逐步传入到日本朝鲜等国,并没有局限于一国之内,得以吸收我国以外的文化成分与艺术特色,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中国手指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一支,以笔画为根基,逐步发展而来,有其独特魅力。我们对手指画这一绘事领域的一支,进行了简单梳理,弄明白了什么是手指画。指画与笔画,只是绘事工具不同,而画艺高低,首先要看的是画意,即境界。高品质的作品不在于用的是什么样的工具,画在什么上,而是能否传达出画家的那一份真心。

注释:

①潘天寿.《潘天寿论指画》,(www.省略/

hundred/viewNews.php?newsid=875中华博物网,

2002.09.20)。

②③(清)高秉.《指头画说》,(1750年?)。

④罗青.《高其佩》,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

版,第143页。

⑤同④,第64―65页。

⑥同④,第61页。

上一篇:舞蹈编创思维和写作思维 下一篇:读《塞尚书简》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