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载道,琴境求索:柳琴学术文献综述

时间:2022-07-03 09:27:32

乐以载道,琴境求索:柳琴学术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柳琴这件乐器的发展虽仅仅走过了几十载,但其却在乐器形制与音色的改革、作品质与量的不断提升之中得到了极大的飞跃与发展。本文则正是以柳琴在改革几十载的学术研究为基础,通过文献扒梳,浅议其发展历程与广阔前景。

关键词:柳琴;学术文献;发展历程;前景

柳琴学术文献的总体情况

一件乐器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器乐形制的不断锤炼、作品内容的不断丰富,同时也需要学术研究的加入、探讨。一件成熟的乐器总是“载大道而呈大道”的,即演学结合,相互凝和。具体到柳琴亦然。这件乐器虽经王惠然先生改造仅数十载,其学术研究也已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与高度。但可惜的是,柳琴学术文献之综述却鲜见。经笔者检索发现,仅有王敏于2007年所作《柳琴艺术研究文献综述》一篇。此文对柳琴研究裨益极大,但收录仅20余篇学术文献作为研究“基底”未免可惜,而至2007年后柳琴学术文献俨然又有了新的变化,故再做综述实有必要。

整体观之:经笔者检索,从改革开放后至2014年6月止,共搜得涉及柳琴的学术文献60余篇,呈逐渐递增态势。值得注意的是,柳琴整体的学术文献虽在2010年有一定的回敛(仅4篇),但近两年关于柳琴的研究已有井喷的势头,如2012年一年便有6篇。同时,其文献质量,尤其是研究视角也已发生了较大的转折与变化。这些方面,笔者都将在下文中有所涉及。

柳琴学术文献相关内容综述

经笔者检索发现,柳琴学术文献的发展有几个主轴:第一是王惠然先生对整个研究所起的奠基意义及其后续发展;第二是柳琴的音色与形制研究;其三是柳琴作品分析。以下,笔者将对这三个部分,以及近些年来的新方向进行分述与补充。

王惠然先生的研究成果对柳琴发展来说,是起支柱作用的。所以,单独拿王先生作为研究的一个支脉,是极有必要且可取的。如他于1990年在《中国音乐》发表的《柳琴改革及柳琴艺术的发展》,便在柳琴研究文献极其匮乏的90年代初成为“先声”,尤其是此文对柳琴音域、音色的思考,在随后20余年亦成为了这件乐器发展思路的一个重点;又如其于2003年在《乐器》上连续四期发表的《王惠然谈柳琴》,便涉及到了柳琴形制、音色、发展趋势与作品等诸多方面,不啻为柳琴艺术几十载发展的阶段性总结。这样的统领意义不言自明。

王氏研究不孤,如何丽丽于2006年所作《王惠然与柳琴》,便是对王惠然先生教材、教学两大方面的总结与回顾。所以,在进行综述时如将王惠然先生的研究成果拆分,并不十分可取,因为这容易让人忽视了他对柳琴整体发展的认知与把握。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综述时也应这样,即先从整体上认识王惠然的研究成果,再进行逐层分析。

柳琴音色与形制,则承王惠然先生而来,历来是这件乐器在走入独奏与民族管弦乐团合奏时的一个重点。除去王先生不谈,这里面还有两点是这件乐器继续发展所应重视的两个方面,或可成为接下来的研究热点。其一是柳琴如何融入民族管弦乐团的问题。柳琴音色饱满而极富个性,所以在融入民乐团中便需对其个性与共性进行研究与提炼,在这一方面,何丽丽的《不容忽视的乐器――论柳琴在民族乐队中的结合与作用》便是近年具有一定实际价值的论文。此文将柳琴置于弹拨乐组的整体音响范畴内,并通过将其与弦乐、管乐的对比与共融提出这件乐器在民乐团中的综合属性。同时,这样的比较对柳琴进一步融入乐队具有借鉴意义。另外,柳琴制作师也往往是研究的一个盲点,这其中,孟建军的《柳琴的制作》,及其介绍著名柳琴沿革与制作大师孟宪洪的《乐器制作界的全能型人才》便具有特殊的意义。换言之,除去柳琴演奏家的角度不谈,如能从乐器制作出发,或将其与柳琴演奏两方面融合,则可在接下来形成更好、更为全面的研究视野与补充。

其三是柳琴作品的分析与研究。王惠然先生仍是研究重点,比如王今的《王惠然柳琴曲的改编、创作概况及其风格特点》,便对王先生数十载柳琴作品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整体分析。但在整体的作品分析之余,笔者却发现:近年来,学者对柳琴作品的研究已渐渐从文本本身扩展到更多、更广的领域中去。比如李坤的《浅释柳琴曲的历史背景与创作题材》便从常规的作品分析生发开去,聚焦作品的历史氛围,试图从创作意图上为演奏者“离析”其中的内蕴与经典。而从研究角度讲,这样的作品分析显然是更独到并值得鼓励的。它为演奏者的演奏内容,甚至艺术积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是柳琴研究的一些崭新迹象。通过笔者的检索发现,从上世纪80-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柳琴相关文献的作者基本都还是演奏家或柳琴从业者,但在近年来,已有音乐学家或音乐学的崭新视角融入研究中来,对柳琴研究而言,这无疑是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的。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文献是《柳琴作品演奏与中国音乐美学相结合的研究与探索》。此文立足点虽系于作品分析,但已明显从常规的作品分析脱离出来,通过将音乐美学相关视域积极融入其中,探讨这部作品,乃至柳琴音乐的意蕴之美,形神之合。这样的研究既是崭新的,也是柳琴艺术在接下来发展的重点之一,因为它预示了柳琴这门表演学科与音乐学这门专业性研究学科的融合趋势――无疑,这将是柳琴研究真正走入成熟的重要基点。

小结

柳琴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学术文献的积累。这种积累,既是可取的,更是必要的――是一件乐器得以“繁衍”,甚至“传道”的基础。可喜的是:近年来柳琴学术研究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其突出表现在三个层面:柳琴音色的多元比较(独奏器乐与民族管弦乐比较)、作品分析的多重立足以及音乐学相关研究视域的介入以及重要补充。

这些层面的出现与发展均预示着:柳琴这件乐器,正在朝更广阔的天地驰骋,这里既孕育着如王惠然先生等大家的“拓荒”与迈进,也彰显着后来者们大刀阔斧传乐之道的决心。

参考文献

1.王惠然:《王惠然谈柳琴》1-4,《乐器》2003年4-7期。

2.何丽丽:《王惠然与柳琴》,《艺术百家》,2006年第2期。

3.何丽丽:《不容忽视的乐器――论柳琴在民族乐队中的结合与作用》,《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4.孟建军:《柳琴的制作》,《乐器》,2004年第9期。

5.孟建军:《乐器制作界的全能人才》,《乐器》,2007年第6期。

6.王今:《王惠然柳琴曲的改编、创作概况及其风格特点》,《戏剧丛刊》,2012年第2期。

7.李坤:《浅释柳琴曲的历史背景与创作题材》,《大众文艺》,2010年第6期。

8.白玉、韩世平:《柳琴作品演奏与中国音乐美学相结合的研究与探索》,《艺术教育》,2013年第10期。

(作者单位: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

[责编/程诚]

上一篇:一个具有平民意识的导演 下一篇:预应力现浇桥梁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