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圈缩短城乡距离

时间:2022-07-03 08:55:39

大城市圈缩短城乡距离

21世纪是城市群主导经济发展的世纪,城市群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实现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目标,构建一个对周边广大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和集聚功能的城市群成为必然选择。

重庆建设大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社会发展规律决定重庆必须建设大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城市化、工业化可以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绕过城市化,走上工业化道路的。缺乏城市化,重庆的工业化难以加快步伐,重庆的信息革命也难以深入发展。当今工业、信息业、服务业等的迅速成长及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趋势,都决定了重庆市最好选择大城市圈的发展模式,就是在特大城市周围建设分担型的中心城市,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缩短农村与中心城市的空间距离。

重庆直辖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一个城市两种制度三个世界四种社会的特殊状态。重庆市是由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1000多个乡镇组成的,是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二元结构突出的复合型城市。是一个城市内包括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服务业社会和知识社会四种社会的城市。重庆市既有狭小而发达的主城区,又有广大而落后的农村,两者反差太大,而且,在城市体系结构中,形成了明显的断层,没有大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连接。因此,只有在加强主城区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大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才能通过主城区的发展带动大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再通过大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其他城镇和农村的发展,最终提高重庆市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城市整体功能。

经济发展规律决定重庆必须建设大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城市经济发展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经济辐射理论,它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陈旧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按经济辐射理论分析,重庆市发展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经济发展向主城区极化现象严重,导致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梯度不合理,缺少发挥“二传”作用的中间层次城市是重庆发展的一个瓶颈;经济二元结构突出,城乡经济差距过大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重庆市大城市及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的基本思路

增长极网络化,积极促进重庆城市化发展: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突破口,发展中小城市为依托,着力发展小城镇,特别是发展中心集镇。通过政策引导、吸纳城乡资金,以大城市中心城市辐射等来加快全市中小城镇建设,同时着力发展卫星城市和城市带。通过城镇发展的高度化和网络化的扩张效应和辐射效应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使其成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

点、轴、网开发互动,加快沿线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主城区和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带的作用,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面辐射扩散化,加快经济发展的梯度推进:根据地理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规划万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等六个大城市或中心城市,既要加快城市内部的经济辐射,还要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建设大城市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几点建议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跳出对地级市或市管县体制的留恋,在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上下功夫,树立区域性中心城市理念,按中心城市标准建设中心城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经济体制、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这就需要继续调适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产权保护,支持民营经济拓宽融资渠道,放开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政策,努力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素质。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要实现产权多元化、主业国际化、后勤和用工社会化,欢迎外来资本收购、兼并和拍卖国有资产,欢迎民营资本改组或改善国有企业,鼓励重点企业进入全国集团,做大、做优、做强。在投融资方面,打破资本所有制属性的限制,激活各类资本积极参与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完善的资本吸引机制。

创新城市管理理念,转变城市管理方式。着力提高管理水平,更新城市管理机制,强化对城建工作依法管理的职能。增强规划意识,整治城市秩序,推进社区建设,提高市民素质和公共道德。

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现代开放型城市。要创新优化“软”环境,最重要的是创新优化舆论环境,营造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的法制环境、文明的人文环境,吸引内外商投资、安居、旅游、度假、休闲。要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重点投向交通、能源、环保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效率。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实施投资移民政策,取消大中专毕业生来市区就业的政策限制,吸引各类专业人才投资、经商、就业。

加强与腹地的经济联系,实现经济区域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经济中心城市通过产业专业转移和为腹地提供综合服务,带动腹地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经济中心城市通过对腹地优势要素的积聚作用不断强化自身的增长极地位。要通过对现有户籍制度、人事制度、金融制度、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消除由不同行政区域划分带来的地方性壁垒,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性大市场,才能真正使资源在经济区内高效有序流动,使区域经济整体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赋予中心城市必须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议由地方立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可根据中心城市政府更有效履行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将相应的许可权赋予中心城市行使。决定权在市级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除涉及维护市场秩序、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有限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全市统筹管理以外,审批权均可下放中心城市政府行使。需要由市转报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事项,应实行简化程序,限时办结。与中心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市属事业单位,凡不影响全市统筹发展的,可下放给中心城市,实行属地化管理。中心城市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按照“谁审批、谁监督”的原则,切实负起监管责任。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能够自主解决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主解决的事项,一律取消审批。建立健全各项审批监督管理制度,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

上一篇:发达国家如何助推企业腾飞 下一篇:赢得百姓口碑是企业最大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