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无声无息的流行病

时间:2022-07-03 06:04:53

骨质疏松症:易忽视的代谢性骨病

秦某,是湖南某大医院一位老教授。她虽已年逾花甲,却腰板标直,精神抖擞,仍然工作在临床一线,丝毫不显得老态。2003年5月,作为主讲专家之一秦教授应邀赴浙江参加一个全国性学术会议,她的讲座一如既往地赢得了与会学者的如雷掌声。然而,就在当天晚上,不幸的事情在尴尬的时间与尴尬的地点发生了。因为不习惯于使用马桶,她到楼层的公共洗手间如厕,就在她蹲下去的一刹那,她清晰地听到了来自于髋关节的一声脆响。随着一阵钻心的刺痛,作为医学专家的她清楚地知道,发生骨折了。所幸的是,守在门外的研究生听到了她倒地的声音,迅速地将秦教授送入了当地医院接受治疗。正如病历上所说,她的股骨颈因骨质疏松而发生了骨折。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而又容易被忽视的代谢性骨病,是诱发骨折的重要风险因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正日益增高。因其发病率高,且随着这种疾病常识的普及,各种各样的广告铺天盖地地弥漫了网络、广播、电视和报刊。面对危言耸听的广告,人们无所适从,仿佛一夜间所有的人都患上了骨质疏松症。面对这一日益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疾病,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廖二元教授认为:中国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治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的危害

人体就像一座设计精致的建筑,骨骼是它的框架,支撑着整个人体。随着人体的发育,人体骨骼变得越来越强韧,一般在二十多岁时骨质强度会达到最高峰,之后便开始逐渐减少。然后又随着岁月的增加,而渐渐变得单薄、脆弱。由于骨质是在达到最高峰后随着年龄增长而日夜不断地流失,因此毫无预警。这个变化在人体非常隐匿,使人早期毫不知晓。由于目前对该病较难早期发现和诊断,所以人们把这种疾病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或把它形象地称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症状为腰背疼和病理性骨折。

腰背疼是由脊椎压迫性骨折引起的腰酸背痛、行动不便及脊柱变形。较严重的情况是脊椎骨会被压扁而产生驼背、变矮、下背疼痛等情形;如果脊椎极度弯曲、还会引起呼吸困难。腰背疼痛常常表现为起床时痛、步行时痛、站立或坐下时痛、睡觉翻身时痛、安静时痛等等。

病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常见表现和重要标志。最常见于绝经妇女和老年人。虽然骨质流失是属于正常老化过程中的一部份,但如果骨质丢失得太快,则属于疾病,可能连日常生活的压力都承受不了。一个人如果得了骨质疏松,那么就可能因为骨骼的强度太低,导致一点小外伤就会发生骨折。病人大多是因为突发性的骨折,引起行动不便或剧烈疼痛而求医,但是到了这个时期,都己经太迟了。这种骨折好发于胸腰部,髋部和腕部、股骨颈骨折、脊椎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统称为“骨质疏松三大骨折”。其中以股骨颈骨折的危害最大,约50%的因骨质疏松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在病伤后由于多种并发症而死亡,约50%以上存活患者遗留残废和躯体功能障碍。

在美国,大约超过半数的45岁以上妇女显示有腰椎骨质疏松现象;75岁以上的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达到了90%左右。在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和湖南调研表明,20.1%的50岁以上人群有骨质疏松。我国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约8400万人,绝经后妇女尤为严重。据统计,在欧洲、美国和日本有7500万人患原发性骨质疏松,美国每年有130万人因此而骨折,其费用超过138亿美元。而我国每年的骨折病人中约有30%是骨质疏松引起的,每年因骨质疏松症造成的骨折高达13万人次,其中有3000~5000人因股骨骨折引起并发症而死亡。骨质疏松症之所以受到如此大的关注,主要的原因在于引起的并发症及后遗症,尤其是股骨头骨折。正如美国医学会所指出的:“老人股骨骨折后,大约有5%―20%的患者在一年内死亡,50%以上的人会造成行动不便,需要终身依赖别人照顾。”

因此,骨质疏松不仅是患者之不幸,同样也需耗费国家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其危害之广之大,令人扼腕。

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虽然尚无理想疗法,但根据其发病率与性别、年龄、种族、地区、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且已知酗酒、嗜烟、长期过量饮用咖啡和过量咖啡因摄入等均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可通过改善生活习惯和方式、合理活动、适当锻炼来防止骨量丢失或延续减少骨量丢失,以达到预防效果。

多从事户外有氧活动和接受日光照,特别是女性在绝经后应经常保持运动;尽量避免不良生活方式,做到戒烟及适度饮用酒类和咖啡等;应调整饮食,注意营养,宜清淡饮食,避免多食高脂、高蛋白质食物,倡导食用牛乳、鱼类、排骨汤、豆类食物、水果和新鲜蔬菜,以保证钙、蛋白等营养素的供应。廖教授特别指出,这一切应从小开始,从青少年时期即应重视有规律和积极主动的运动,争取在年轻时就达到高水平的骨量峰值。从小养成均衡饮食的良好习惯,注意钙元素的足够摄入,每天饮食低钙者,至少应补充800―1000毫克的钙剂。

一旦发现骨质疏松症,应及时改变生活方式,防止病情继续恶化,并尽早上医院接受治疗,与医师讨论,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药物治疗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地方性或全国性的骨质疏松症病友团体,这对于病友互相交流防范经验和督促、抵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绝经后妇女、老年人及患有与骨质疏松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疾病的患者应注意防护,避免摔跤和受伤,以防止骨折的发生。

我国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起步较晚,缺乏大样本的骨密度正常参考数据库,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与早期诊断方法也缺乏社区防治试点经验。更让人难堪的是,治疗药物基本都依赖进口,除钙剂外,缺少价廉有效的国产新药。从总体上来说,防治水平低,且效果差,费用昂贵。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研究所自1992年起开始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的诊断和防治系列研究》。首次建立了我国最大样本的骨密度参考数据库,确定了5-90岁18个年龄层的骨密度正常值,找到了骨丢失的最敏感部位和规律。纠正了有关峰值骨量的一些错误概念,确定了我国南方地区的骨质疏松发病率。为我国骨质疏松社区防治提供了借鉴经验。他们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发病机制新学说。

廖教授他们经过长期积累,发现女性随年龄增长不同骨骼部位峰值骨量出现的年龄各异,其中股骨近端的Ward’S三角区和腰椎侧位峰值骨量出现的年龄最早在20-24岁,前臂远端中段峰值骨量出现的年龄最晚在40-44岁,从而纠正了人们以往认为的峰值骨量的年龄在30-40岁年龄段的错误认识。首次发现女性终生骨丢失量的大部分(约65%)发生在进入老年之前,因而提出女性防止骨丢失和预防骨质疏松的重点应放在中年期。通过研究发现,腰椎侧位测量是早期(55岁之前)诊断骨质疏松的最敏感部位,65岁以后测量髋部和前臂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的检出率。这些研究成果为早期诊断和防治骨质疏松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因此,人们在中年期来临的时候,做一次有针对性的骨密度检查有助于骨质疏松的早期发现和预防。

专家忠告:走出两个认识误区

面对谈到骨质疏松就为之色变的社会氛围,针对各种补钙广告,著名内分泌专家,博士生导师廖二元教授提醒人们要走出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补钙并非越多越好,而应适量适时补充;二是虽然骨质疏松并不如大家所想像的那样令人生畏,但它在青睐女性的同时,也同样是男性的健康杀手。

一、钙并非补得越多越好,而应科学合理。

骨质疏松与人体内的钙量息息相关,但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补钙越多,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就越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我国人群每日钙营养素供给量:0-6个月为400mg,7个月-3岁为600mg,3岁至青春前期为800mg,青年期为1000mg,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为1200mg,成人为400mg。人体所需钙元素的全部或大部分可从食物中获得,对婴幼儿、青春期、妊娠、哺乳期妇女及老年人需钙较多的人群,更应强调以食补为主,只有当食物中钙含量低、摄入不足或体内钙丢失过多时,或发现有钙缺乏症状,或有钙磷代谢障碍表现时才需补充钙剂,而不是人人都需补钙。

廖教授指出,选钙应选择易溶解无刺激、酸碱度适中、口感好、易服用、易保存,价格低廉的剂型。正是利用人们的认识误区,许多厂家在钙的名称上玩花样,诸如“活性钙”、“原子钙”、“离子钙”甚至“纳米钙”也纷纷登台亮相,使人们误以为钙越细越好。其实无论是有机或无机钙,都是以离子形式吸收利用的,所谓“离子钙”、“纳米钙”只是商家故弄玄虚罢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专家对7种市售钙产品进行了促生长发育、组织中钙存率和增加骨矿物质含量的动物实验,并将结果与碳酸钙(一种最普通且廉价的钙剂)比较,发现在所研究的钙产品中没有一种优于碳酸钙。因此,专家们认为按效果价格比碳酸钙最好。

廖教授指出,补钙有其科学性。因人体内钙都是以离子形式吸收、利用。所以,餐后或餐时服用其吸收率要高于空腹时服用,而且分次小剂量服用比一次大剂量服用的吸收率高,机体缺钙时吸收率高,膳食成分对钙的吸收也有很大影响,如食物中的植酸、草酸可阻碍钙的吸收。

他特别指出了补钙过量的危害。他说,钙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小的矿物质之一,但摄入过多,不仅造成浪费,也会有不良反应。如果钙摄入过多,会减少锌、铁、铜等的吸收,从而出现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贫血等症状,同时也会造成便秘。此外,会增加结石的危险,有资料表明,长期高钙饮食有促进肾结石的潜在危险,因过多的钙将从肾脏排出,并在肾脏中形成结石。

最后,他再次强调补钙的基本原则应以食补为主,若需补钙必须同时补给适量的维生素D,单独补钙是不合理的,过多补钙更是有害。

二、骨质疏松并非只青睐女性,男性骨质疏松的可能性同样大。

廖教授说,男性同样会得骨质疏松,而且问题并不比女性的小。他说,骨质疏松症在男性族群肆虐的情况可能远比人们的了解来得严重, 在患有骨质疏松症的 2500万美国人中, 有20%的患者是男性。而且,男人的骨质疏松症可能还伴有雄性激素方面的问题, 而男性在传统上比较不会与医师们谈论他们身体上私密的问题, 如阳痿或是不足方面的问题, 以致于发生骨质疏松症方面的问题时都已经是症状比较严重的阶段了。

对于女性而言,更年期的雌激素减少是加速骨质流失的原凶, 而对于男性而言, 雄激素同样具有维持骨质密度的功能, 当雄激素随年老慢慢下降, 通常是50-60岁左右, 骨质疏松症的症状也会加速, 而通常雄激素下降的主要症候就是阳痿与性动力不足方面的困扰。

男性做好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保健工作应注意的事项与女性是一样的。与女性不同的是,男性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变化,要诚实检视自己的性能力,在没有工作压力或疲劳的情况下, 检查自己的性能力与性动机是否有所下降? 如果已经超过50岁, 而发觉性能力有所改变, 最好请教医师并作血液检查雄性素是否下降。在美国, 大约有30%的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有雄性素不足或不足方面的问题。一定不要以年龄大了来解释性能力下降,因为性能力下降可能就已经伴随骨质疏松症!

贴心向导

相关链接: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有三类:一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于某些疾病或某些已知原因诱发骨组织内单位体积中骨量减少,骨矿物质和骨基质呈现等比例减少,从而导致骨结构紊乱,韧性下降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二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指随年龄的增加,骨矿物质(钙、磷)和骨基质(蛋白质、水)呈等比例减少,骨组织的微结构发生改变,使其骨组织的正常荷载功能发生变化,骨折危险度明显增加,伴有周身骨骼的疼痛,体态变形以致“驼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两种。三是原因不明的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如遗传性骨质疏松症等。

骨质疏松的诱发原因

一是营养不合理。如钙质或维生素D、B、B12、K、乳酸等缺乏或吸收不良等,都可能造成骨质疏松症。因此饮食不均衡、肠胃道疾患者均应多补充钙质及维生素。

二是体质差异。种族不同罹患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也不一样,白种人、高加索人、东方人是骨质疏松的易发人群。此外,早期停经妇女与有家族病史者易得骨质疏松症。

三是罹患其它常并发骨质疏松的疾病患者以及有骨质疏松家族病史者。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双侧卵巢切除致雌激素减少、肾脏病、肝脏病、库欣综合征等患者,得骨质疏松的可能性较其他人群大。如果家族中有人得过骨质疏松症,其亲属应格外小心。

四是不良生活习惯。文书工作、长期卧床等久坐不动者,由于缺乏运动而加快骨质的流失速度,运动则可减缓骨质流失的速度。此外,高蛋白、高盐饮食,以及酗酒、抽烟、喝大量咖啡等不良生活方式都易得骨质疏松症。体重不足或体型瘦小时,也要注意。

五是使用特殊药物者。如长期服用抗痉挛、抗凝血、含铝制酸剂、类固醇类激素、甲状腺激素制剂等药物,以及癌症病人接受化学治疗,均会影响钙吸收与代谢,使骨骼更脆更疏松,造成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患者要做的检查

(1)血钙:正常状态下,人体内血钙维持稳定。骨质疏松症患者血钙一般可维持在正常范围之内,但个别患者因骨质疏松严重,而且发展较快,使骨的吸收过程较快,血钙就可能会升高。

(2)血磷:磷在骨骼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促进骨基质的合成和矿物质的沉积。骨质疏松者血磷浓度常降低,使骨吸收过程加快。

(3)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中碱性磷酸酶与骨化有直接联系。碱性磷酸酶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碱性磷酸酶升高时,骨密度则降低,但老年人骨质疏松者,血清碱性磷酸酶一般在正常范围内。

(4)尿钙:尿钙也反映了体内钙代谢的变化,是监测骨质疏松及骨骼变化的重要指标。当骨质疏松引起骨吸收加快时,尿钙也会增加。

(5)羟脯氨酸:羟脯氨酸是胶原蛋白的代谢产物。胶原蛋白占骨基质的80%-90%。当出现骨质疏松时,骨基质(也就是胶原蛋白)大量分解,血和尿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必然增加。所以,羟脯氨酸的测定对骨质疏松的监测有重要意义。测定尿中羟脯氨酸,并计算出空腹时尿羟脯氨酸与尿肌肝的比值对评价骨质疏松有帮助。

上一篇:从孙老师的悲剧说起 下一篇:纯朴自然,宋祖英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