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在耳鼻喉应用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07-03 05:18:05

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在耳鼻喉应用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为考察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在耳鼻喉疾病治疗中的最佳护理策略。方法总结我院耳鼻喉在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共给98例耳鼻喉患者的治疗及术后护理体会。结果98例耳鼻喉患者经我科采用了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后,出血少,痛苦小,效果好,住院日缩短,一次性治愈,治愈率达100%。结论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等离子射频消融术;耳鼻喉;护理体会

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是近年来应用于耳鼻喉科的新技术,具有微创、低温、易操作以及功能齐全等特点[1]。

2012年我院耳鼻喉科引进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为考察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在耳鼻喉疾病治疗中的最佳护理策略,笔者对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接诊98例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基本信息: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共对98例患有耳鼻喉的疾病患者均采用了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男性62例,女性36例,年龄9岁到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7岁。其中鼻窦炎24例,鼻炎31例,鼻中隔偏曲鼻出血23例;腺样体肥大9例,扁桃炎11例。

2护理体会

2.1心理护理首先了解患者思想动态,然后有针对性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使患者能积极的配合医师治疗。大部分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有疼痛担心,因此护理一定在术前积极做好解释工作,详细说明手术过程、麻醉方式、治疗效果等关键信息,增强患者手术信心,使之在整个围手术期内都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2.2术前护理在术前,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的优点及麻醉方式,安慰鼓励患者,消除患者恐惧紧张情绪。手术前一晚观察患者的睡眠情况,对于心情紧张的患者给予适量镇静剂,保证充足的睡眠。手术前30分钟用1%丁卡因溶液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鼻部手术者加用麻黄碱收缩鼻腔粘膜。

2.3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应当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患者出现烦躁不安以及紧张时,应当做好患者的安抚工作,必要时给以镇静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当注意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观察出血量。对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测血压,血压过高者给予降压药治疗。

2.4术后护理术后护理的好坏对于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有着密切关系。在患者经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的部位即时结痂,护理人员应当立即用医用海绵填塞鼻腔以保护手术创面和防止出血,同时常规给予吸氧,进行多功能监护6小时。同时叮嘱患者洗脸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损伤手术部位,引起鼻出血。术后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如擤鼻、揉鼻、触碰到手术区域,尽量防止咳嗽,打喷嚏,预防感冒、便秘等疾病。术后患者在睡眠时应取半卧位,以减轻头部充血和鼻腔黏膜水肿的发生,2d后方可改成平卧位,取出鼻腔填塞物。术后保持呼吸道湿润,注意鼻腔和口腔的护理,嘱患者多饮水,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再出血。饮食方面,术后3-5d嘱患者进冷流质饮食,禁烟、酒、过热、辛辣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食物,如蔬菜,水果,补充各种维生素。

2.5术后主要并发症的观察出血是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一般来说患者术后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渗血,需用凡士林纱条填塞48小时,同时要嘱患者千万不要把渗血咽下,应当轻轻吐出,以便于观察出血量。患者术后容易出现眼眶肿胀,因此术后护理人员要注意视力、眼球活动情况,给患者取半卧位可减轻水肿。颅内并发症是术后较为严重并发症之一。如果患者总觉得手术切口或是鼻内有清水样不凝的分泌物渗出时,护理人员应当将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必要时进行颅内相关检查。

3结果

98例耳鼻喉患者经我科采用了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与护理后,出血少,痛苦小,效果好,住院日缩短,一次性治愈,治愈率达100%。采用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并采取积极的护理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

4讨论

耳鼻喉疾病的治疗,其共同特点在于进行手术的部位通常较为隐蔽,手术难度大,给手术者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手术风险。我科引进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后,能够准确掌握切除病变的范围,保证黏膜完整的前提下缩小肿大的体积,以恢复正常的鼻腔气道而不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等离子射频刀能使靶组织在低温下打开分子键,使气化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吸收后经纤维组织修复瘢痕收缩,使肿胀的组织变小,患者的主观感觉明显得到改善,痛苦小,出血少,低温等离子用于治疗耳鼻喉疾病是非常值得推广的。不足之处,使用的射频刀费用偏高点。

参考文献

[1]杨东霖,高超.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在某院临床上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03(21):186-187.

上一篇:老年病科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及措施 下一篇: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和康复护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