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分析

时间:2022-07-03 05:10:13

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纪贸易组织,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与国际接轨。而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与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多不足。当今国内外的竞争激烈,工程造价管理在工程建筑行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目前我国的造价管理模式,并提出加强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国内外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工程造价管理主要是由工程、工程造价和造价管理三个关键词组成,实际上,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对建设工程项目所投资的费用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是对工程价格的管理。实际上,工程造价管理是是一门以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独立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与技术、经济、管理相交叉的新型边缘学科。工程造价管理从本质上来说以工程项目为对象的成本管理,是包括工程造价的确定、控制、调整和工程竣工决算四个阶段的全过程管理。

一、国外工程造价管理的模式与特点

根据相关的资料分析可知,在全世界的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工程造价管理方法和管理形式。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较早较快,其建筑业的发展也处于领先地位,在发达国家中,工程造价管理已经日趋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而且好多已经形成了国际惯例。但即便是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多种管理模式,美、英、日、德等国家也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本国的相关管理制度,并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都是我国在发展自己的工程造价管理中需要吸取和发展的。

(一)美国

在美国,现行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被称为“软费用”,是业主经营所需的费用,主要包括技术资金、设备购置及储备金、土地使用相关费用、财务税费及其他相关的项目前期费用。另一部分为“硬费用”,是由受到业主委托的设计公司或者施工企业在建设的实际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其中主要包括施工阶段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机器消耗所产生的费用等。在工程造价的计价方面,美国采用统一的计价标准,是根据市场来定价。工程的估算、概算、人工、材料和机械消耗等相关定价均有几个区域的行业协会根据自己区域内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有行业协会确定并录入电脑作为依据。因此,在美国工程造价的计价模式主要是由行业协会指定,而具体的费用估算,则是由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市场交易行为来确定。

(二)英国

英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已经发展了几百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同其他的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按照工程项目的资金来源不同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工程和私人投资工程两种,二者之间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模式也因此有所不同。由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项目必须执行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所采用的人工、材料等费用需要受到国家标准的约束与限制。而对于私人投资的工程项目,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政府一般不会干预私人的项目建设。与美国不同,英国并没有采用统一的计价标准,价格完全通过市场确定。投资者一般都会委托中介组织根据已经建成的类似工程的数据资料来分析相关的价格指数,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投资估算方案,以此作为设计、施工的造价限额。

(三)日本

日本是较早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之一,市场机制在日常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同的是,日本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由政府为导向的,因此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经济管理模式。宏观上看,日本政府通过行政计划对日本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套关于工程造价管理的机构、专职人员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从微观上看,在日本企业内,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运用的非常多,从前期调查、计划、设计,到中期的施工、监理,以及最终的竣工决算过程都始终进行严格的造价管理。这样的造价管理模式,有效的控制了国家和企业的工程造价,提高了政府和私人的投资效益。

二、国内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及特点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程造价咨询行业起步较晚,而且相应的管理模式也不能完全跟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工程造价管理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建筑业与其他行业一样需要与国际接轨,这就需要我们对本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加深认识。

(一)工程造价的政府管理模式

我国最早的工程造价管理机制始建于建国初期,是从前苏联引进的一套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逐步改革这种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传统的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从本质上来说是按照政府的行政指令对工程造价实施直接管理。这种方式强调的是政府的法定行为,强调的是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职能,这样的指令使建筑产品的价格脱离了价值,遏制了建筑行业的竞争,也就抑制了建筑企业的发展。然而,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市场价格机制,改革现行的定额管理方式,实现“量价分离”,逐步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形成工程造价机制。

(二)工程造价的计价模式

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包括定额、费用标准、人力、材料、机械损耗等预算价格和工程计价方法等为主体的一套概预算管理模式,是一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把工程的概算、预算、结算也定额管理工作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上,对计划经济体制负责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和调整。而在这套管理模式中,人工、机械损耗、物料费用以及管理费等则是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管理和控制。即便是改革过程中的“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要求,也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受到政府管理的约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

(三)工程造价的咨询机构

目前,中国从事工程造价咨询业务的执业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建设部门的定额站、统计系统的工程自信公司、审计部门的基建审计机构等等。这些工程造价机构的规模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总体规模较小,而且业务单一,资金来源也不足,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都不高。我国的咨询机构经营范围狭窄,业务量较小,多以标底编制和预结算审查为主,机构内的工作队伍都没有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作队伍那么专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国家颁布相关的管理办法,这使得我国初步建立起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公平竞争的造价管理咨询机构的新秩序。

三、总结

根据上述我国与国外关于造价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可见对于我国来说,影响我国建筑企业造价管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单一的财政投资渠道,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政府的行政干预过多;二是工程造价与流通流域的价格缺乏联系,这就导致了工程造价的概预算往往出现偏差;三是缺少专业的造价管理咨询机构和专业的造价管理从业人员。

随着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以及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建筑行业不断的发展,在加入WTO之后更是与国际接轨,不断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应当逐步与国际造价管理标准相适应,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核心竞争力。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在吸收他国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当从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循序渐进的进行工程造价管理改革,不能生搬硬套理论,急于求成。

参考文献:

[1]钱伟,王丽娟.国内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分析[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04)

[2]梁华.浅谈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J].水电与新能源.2013(02)

[3]谢君.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比较分析[J].四川建材.2013(04)

[4]邓蜀娟,王月明.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比较[J].重庆建筑.2006(03)

上一篇:分形理论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再创新的影响 下一篇:路基施工质量检测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