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麦套稻节水试验研究

时间:2022-07-03 04:34:19

免耕麦套稻节水试验研究

摘要 开展免耕麦套稻节水试验,结果表明:免耕麦套稻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对于水源比较紧缺的地区,节水25%左右,且节水田块的茎蘖动态表现为平稳上升,有效地控制了高峰苗,提高了成穗率,对水稻的生长和最终的产量没有大的影响。

关键词 免耕;麦套稻;节水

中图分类号 S511;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011-01

为提高种田效益,减少稻作生产耕作程序,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探索秸秆轻简还田新途径,防止秸秆焚烧,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新集镇从1999年开始进行了超高茬麦(油)套稻(简称“麦套稻”)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1-2]。

开始推广麦套稻时,作为前提条件之一,要求选择水系好的地方成片推广。经过10多年示范推广研究,发现在水源较紧缺的丘陵地区也可以推广应用麦套稻。为此,近年来,围绕套稻节水可行性,进行了相关的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在新集镇八桥村沈庄组。该组共有21个农户,水稻面积7.73 hm2。从1999年至今一直应用麦(油)套稻技术,10多年来套稻平均单产8 250~9 000 kg/hm2,高产的田块单产超过9 750 kg/hm2。试验在某2户田内进行,试验田土质砂壤,地力中等,前茬小麦单产相近,约5 700 kg/hm2。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武运粳24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分别为节水试验区、对照区,节水试验区面积0.19 hm2,对照区面积0.17 hm2。与小麦形成一定共生期的麦套稻(即“共生套稻”),5月14日套播破胸稻种后,当晚洇水,第2天日出前排干田间积水,即速灌速排促齐苗。小麦收获后6月5日灌浅水,半天后可耗至平墒沟水,湿润护苗。该试验全生育期试验区共灌水9次,对照田灌水12次,比对照田少灌水3次。具体灌水时间见表1。

1.4 试验过程

5月14日套播,播种量105 kg/hm2,提前4 d用浸种灵浸种,露白后包衣播种,5月19日出苗,5月21日齐苗。小麦在6月4日机械收割。试验地施肥、除草、防病治虫等与对照地同时进行,6月9日追25%复合肥525 kg/hm2,6月15日施尿素525 kg/hm2左右,7月23日、8月6日、8月26日防治病虫害。6月28日进行化学除草。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特点

2.1.1 叶片生长。试验表明,节水试验田与同样套稻的对照田相比,出叶速度稍慢,节水试验田全生育期总叶片数16.1张,比对照田(16.6张叶片)少0.5张。

2.1.2 茎蘖动态。节水试验区基本苗174万株/hm2,对照区177万株/hm2,试验区播种至始蘖时间与对照区相一致,均为25 d,叶龄相同,均为3.8叶。

由表2可知,节水田块的茎蘖动态表现为平稳上升,高峰苗为504.0万株/hm2,较为合理,与淹水灌溉的对照高峰苗895.5万株/hm2相比,有效控制了高峰苗,即高峰苗下降了43.7%,因而有效分蘖成穗率提高了23.0个百分点。

2.2 产量与穗粒结构

在麦套稻播种量偏大、基本苗偏高的情况下,节水栽培可以有效地控制中期分蘖,使高峰苗达到合理的范围,从而提高成穗率,保证穗粒结构协调。节水试验表明,同样麦套稻田块,节水试验区水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都有所提高。节水试验区理论单产8 856.54 kg/hm2,实产8 445 kg/hm2,对照田理论单产8 976.41 kg/hm2,实产8 475 kg/hm2。即产量基本持平。

3 结论与讨论

(1)对于水源比较紧缺的地区,免耕麦套播节水意义非常重大。同样麦套稻生产,可以少灌溉3次水,即可以节省用水量25%左右。

(2)麦套稻这种稻作方式,水稻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在水稻生长关键时期,能保证足够的水分供应,对水稻的生长和最终的产量没有大的影响[3-5]。因此,在水源紧缺的地区是可以试验、示范应用的。

(3)从麦套稻节水试验初步结果看是比较理想的,但尚需进一步研究不同生态区和不同年景的节水高产稳产技术规范。

4 参考文献

[1] 刘春艳.超高茬麦套稻秸秆全量还田的特点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132.

[2] 杨力,俞勇权,等.超高茬麦套稻高效生产机理及其技术初探[J].江苏农业科学,2003(2):7-9.

[3] 罗军.丘陵地区麦田套稻节水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6(4):25.

[4] 朱伟伟.麦套旱稻免耕覆草的栽培效益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9):220,204.

[5] 滕宏飞,周康才,等.超高茬麦套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初步探索[J].南京农专学报,2002,18(4):35-37.

上一篇:实施分层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下一篇:教育游戏任务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