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鼓应之老子“道”

时间:2022-07-03 04:30:14

作者简介:田雪明(1986-),女,曲阜师范大学2010级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

摘 要:陈鼓应对道家思想的研究中,提出的道家主干说为学术界的一新声。在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思想的研究中,他认为作为老子思想基础的道,是真实存在的;同时陈鼓应还认为老子的道还有人生指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陈鼓应;老子;道

陈鼓应在《老子评论》中指出,老子哲学最重要概念是道,因为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由道展开,道是其哲学的中心观念。老子提出道,是为人生的存在和立身寻找可靠支点和绝对性根据。所以,道的问题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是老子的一个预设,这是他为寻找人的行为的依据的必然。

一、道是真实存在的

当代学者中以老子哲学是唯心主义者认为老子之道是绝对概念,绝对精神。对此,陈鼓应先生明确说,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所由以生成的本体的道,是实存性的[1]。老子预设的这个世界本原不仅具有与经验世界中的具体事物相区别的形上性,同时又有真实实存性,是概念上的存在。

《老子》中,对道的真实存在有清楚说明。第十四章说这个不能为我们所见、所听、所感觉到的道,是“夷”、“希”、“微”,是不可捉摸的。张松如在《老子说解》中说:“其实所谓不可捉摸,正以其可以捉摸;如果纯粹是虚无,便不存在可不可捉摸的问题了。所以决不能以可不可捉摸,便否定其物质性,说它是观念性的东西。”《广雅释诂二》解释:“微,小也。”小就说明道虽不能为我们感觉,只是因为它小到不能为我们感官所察觉,这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它确实是存在的,只是太小。《尔雅释诂下》:“希,罕也。”罕,就是极少,少到几乎没有,但还是有,只是少。《说文》:夷,平也。我们不能否认平坦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既然它能够说是平,那它就是存在的,不然就无所谓平与不平。第二十一章也说道是恍恍惚惚的。那样的惚惚恍恍,其中却有迹象;那样的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却是可信验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正说明道虽“窈兮冥兮”,却是真实存在。以上均明确指出,道虽无形无状无名,却是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并且这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道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所以它是真实存在。这种真实存在不是经验世界中具体的存在,因为一旦为具体的存在,就有了名的规定性,它会因名的规定性而不具有作为万物根源的无限性,所以道“不可名”,它是概念上的存在,不同于绝对精神和绝对概念。

二、道是世界的本原

真实存在的“道”能作为世界本原,因为它又是超感觉的,具有同形器世界中可感知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的特殊性,不然不足以为“万物之母”。所以,道既具实存性又具形上性。老子是用“有”与“无”这样一对范畴来说明道的这两种属性。所以道是有和无的统一体。[2]也有学者因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老子的道只是无,说老子主张无中生有。其实,这是未能真正晓得老子之道为有无一体的真实。

虽然道体为混沌一体的虚状“无”,但又因它具有“有”的无限生机,所以“而用之或不盈”(四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六章)。老子所说的用,就是“德”。道赋予德以理由,德“惟道是从”(二十一章),随道转移。所以,老子也谈到了道的体、用问题,只是没有明显说明,王弼将老子隐含性的关于体用观点二分为道体和物用――以无为体,以有为用。老子说的最显明的是现象层面的体用问题,即十一章中“当其无,有车之用”,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当其无,有器之用”,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三、道是精神境界

陈鼓应先生认为,老子的道与庄子的道相比,虽然老子之道的本体论和宇宙论意味更浓,但他所关心的仍然是人生和政治问题。[3]所以在老子哲学中,道不仅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根据,同时是一种精神境界、人生指标。所以老子用大量文字描述了体道之人。老子所言之道的特点是“朴”,“朴散为器”(二十八章),真朴的道分散成万物,万物中最灵性的人类的自然真朴之性是最真最符合大道的。然而在历史进程中,人类徒增了许多私欲偏见和机巧,离大道越来越远。所以老子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老子三十七章)当贪欲萌作时,我就用道的真朴来安定他,这样就不会起贪欲。所以老子说我们应该有“为道”的精神追求,通过玄思或体验去领悟和把握最高的“道”,复归于人之本初的自然真朴之性。能够体认到道的精神境界的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老子十五章)。这是一个心怀宽阔、虚怀若谷之人,他“能浊以静之徐清”,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的澄清;“能安以动之徐生”,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的趋进。(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1,108,112.

[2] 张松如.《老子说解》[M].济南:齐鲁书社,1998.

[3] 陈鼓应.《老庄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49.

[4]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上一篇:传递席勒的呼声 下一篇:浅谈从意象到具象的妆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