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水兴波扣心弦

时间:2022-07-03 12:09:11

古人所说:“文似看山不喜平”。生活有曲折,文章在反映生活时也应该曲折有致,波澜起伏。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好的记叙文正如好的电视剧,情节精彩,故事性强,悬念重重,能引人入胜。相反,平铺直叙的文章读起来使人感到呆板、单调,索然寡味。难怪一位前苏联诗人说:“一支文笔太均匀,通篇都一平如水,尽管是晶华耀眼,毕竟要令人瞌睡。”所以叙事作文,要尽量写出曲折变化,也就是要兴起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兴起波澜呢?

一、巧设悬念法

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然后再解决矛盾,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例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就是一个很突出的设置悬念的例子。小说开头反复渲染了“我”家庭生活的拮据,“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这句话,就成了悬念,使人产生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强烈的愿望。

二、情节突转法

指叙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向发展下去,直到情节达到高潮时笔锋突转,使人物命运的变化或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例如,期中考试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老师不急不慢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结尾情节突转,引人深思。而读者却在这突转之中,既感到意外,又觉得是情理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铺陈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一方误会另一方或双方互相误会,从而引起矛盾,造成故事情节的发生与发展。运用误会法,当然要追求新颖,出乎意外,但又必须符合事实,在其理中。

例如,《“开窍”》(2004年第14期《微型小说选刊》):谈局长三个月外出学习回来,一向不开窍的秘书王康就给了他一个内装二千元现金的信封,谈局长误以为王康开了窍,送大礼想升官。这时,自己忠诚的部下刘主任也来提议,提拔王康为副科长,王局长便答应了。谁知那二千元现金,却是谈局长的年终补助,得知实情气愤的谈局长在第二天会议上,一口否决了提拔王康的议案,可他哪里知道,此时的王康即将成为他的成龙快婿。故事一“错”再“错”,一波三折,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全文。

四、设计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里说的“巧”,就是巧合,就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结构故事情节的方法。在写作中,巧合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手法。它可以把本来互不关联的人物、事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深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故事性、戏剧性,使作品波澜突起,奇事巧合,读者在惊讶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寒冬里,寒风凛冽。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人们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钱吧。”绅士看了看老乞丐,便开始摸自己的衣袋,但一个钱也没找到,他身上没带钱。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开的手上。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因为他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构思精致巧妙,情节引人入胜,高明的作者都在故事情节的完整及构思的巧妙方面下功夫。记叙文要完整生动地叙述故事,名家名作无不是寓巧妙的情节构思于完整的故事之中。故事的情节是要靠矛盾的发展去推动的,因而情节的发展要有自然性、合理性和完整性。如果片面求新而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就会得不偿失。

上一篇:关于强化煤炭企业政工工作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基于人文素质培养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思考